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结合我市的和谐社会建设,必然要关注广大外来务工人员。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市外来务工人员已达300万,他们多数来自外省,在劳动力数量上已超过本地劳动力,成为了“新宁波人”。新宁波人的状况,关系到宁波发展的全局。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既要把“新宁波人”看作是“经济人”和“产业工人”,也要把他们视为“文化人”和“知识工人”。要加强服务,完善管理,坚持两手抓,既要运用政治经济的方法,也要注重从和谐文化建设着手,通过文化的方式培育塑造和谐的新宁波人,从而推进宁波的和谐社会建设。
一、新宁波人的文化现状
构建和谐社会,要有和谐文化支撑。人是社会的主体,所谓文化,即是人化。300万新宁波人的文化现状,直接影响到新宁波人自身的和谐程度,也必然关系到宁波的社会和谐程度。
1、新宁波人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大多数只有初中学历,大多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缺乏培训教育机会。主客观的制约,使他们学习的意识非常淡薄,学习的精神没有振作起来,学习的风气没有弘扬起来,学习的能力没有激发出来。这导致他们获取和享受文化的能力不强,机会不多,层次不高;导致他们只能长期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难以提高自身素质,难以成长为“知识工人”,难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新宁波人精神文化生活较为单调。他们生活的显明特征,可用“上班、吃饭、睡觉”来形容。一是缺乏从事文化活动的资金保障与时间自由,他们收入较低,月薪平均在一千元左右;工作繁重,加班加点现象较为普遍,没有正常的休息日。二是获得文化信息的渠道稀少单一,他们业余消遣多局限在看电视、打牌、闲逛、睡觉的低层次水平上,很少接触到报刊、网络、书店、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三是处于社会边缘,他们人际交流圈狭隘,大多常年累月处在企业和居住地,平时只与个别的老乡和同事来往。四是文化环境不好,在城乡结合部或农村的商店与地摊上,一些封建、迷信、庸俗、腐朽、淫秽的出版物公然出卖,成为他们青睐的文化消费品。
3、新宁波人思想观念的现代性有待提升。一是在思想观念上呈现转化状态,迫切需要扶持;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上,他们既不同于传统农民,又不同于现代市民;他们的思想观念整体上正向现代性转变,但完成转化需要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有少数人能够走在前列,实现了脱胎换骨;有很大一部分人已较为滞后,开始定型、停顿和固化了。二是在心理上呈现矛盾状态,迫切需要化解;一面是先进、开放、繁华、现代化的都市文化展现在面前,一面是乡土文化中的落后、保守、封闭、懒散的部分占据着心灵;前者可望不可即,后者藕断丝还连;两种的世界,不同的人生;同一片土地,不同的轨道;矛盾的剧烈碰撞,对立的选择之间,导致他们产生思想上的迷茫,精神上的空虚,心灵上的阵痛,情感上的纠缠。三是在精神上呈现空白状态,迫切需要引导;他们仍存在着“等、靠、要”的传统小农意识,对用工企业缺乏主人翁意识,对第二故乡缺乏归属感,对今后发展缺少方向感,对事业、人生、爱情、生活等方面自信心不足、主动性不够、创造性不强。
二、用和谐文化培育新宁波人的对策建议
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重在建设。和谐新宁波人,重在培育塑造。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切实维护和实现新宁波人的文化权利,满足新宁波人的文化需求,激发新宁波人的文化创造活力。实践已经证明,“新宁波人”在我市经济建设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实践也将证明,新宁波人在我市文化建设中也一定能够作出创造与贡献。1、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让和谐文化与新宁波人相互融合。让和谐文化走进新宁波人,让新宁波人靠近和谐文化。一是将城市学校、图书馆、文化馆、新华书店、电影院、博物馆,基层的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的成人学校、村民学校、图书室、村落文化宫、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公共文化设施,向新宁波人全面开放。二是在新宁波人工作和住居集中地,建立阅报栏、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培训室等文化设施;要积极提供上门服务,主动深入到新宁波人群体,开展影视放映、文艺演出、图片展览、图书销售和借阅、科技宣传等流动文化服务。三是挖掘其中文艺爱好者,组建文体队伍,举办适应新宁波人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的文体活动。
2、加强培训教育,提高新宁波人整体素质。要引导新宁波人树立学习之风,懂得“以祟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要建立由政府部门、用工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新宁波人培训体系。一是加强对新宁波人的劳动技能培训。二是引导鼓励具备一定主观条件的新宁波人参加自考、电大、成人高考、远程教育、成人高中(中专)等形式的学历教育。三是开展礼仪、卫生、交通安全、计生、法律等引导性培训。四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抓好新宁波人的党、团、工、妇的组织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他们做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新宁波人。
3、倡导百花齐放,繁荣新宁波人文艺创作。要把握好大众化的特征,倡导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一是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新宁波人群体,积极创作以新宁波人工作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二是新闻媒体要加强宣传引导,开设相应的作品专栏。三是高校、党校、社科部门要深入调研,提供智力支持和对策措施。四是关注和扶持“民工文学”;据了解,一些高中、中专和经过自学获得大学学历的新宁波人,具备丰富的生活阅历、文艺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创作出了许多与其自身群体生活和工作有关的,“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民工文学”作品,将成为宁波文学界一朵艳丽的鲜花。
三、新宁波人与和谐文化相互融合的意义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用和谐文化所培育的,就是和谐新宁波人。有了和谐的人,就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实现一个共同的理想,建设一个共同的家园。
1、促进新宁波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自身的和谐。通过健康积极的先进文化,使新宁波人在思想观念上与时俱进,顺利完成现代化的转变,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生的可持续发展。使新宁波人既拥有团结紧张的工作,又拥有丰富充实的业余生活,实现岗位工作与业余生活的协调,保持身心的和谐。使新宁波人既能在企业中共谱写意气奋发的劳动之歌,又能在社会上格守维护文明高尚的情趣作风,妥善处理好与同事、老乡、市民的关系,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2、促进新宁波人融入第二故乡,实现宁波的社会和谐。通过文化的潜移默化,使新宁波人了解宁波,热爱宁波,由单纯地经济性融入宁波转变到文化性融入宁波。同时,通过文化的平台,在新老宁波人之间建立一个和谐畅通的沟通交流方式,使相互之间在欣赏“民工文学”等文艺作品的过程中,有了情感的交流、思想的共鸣、精神的支持,使“老宁波”对“新宁波”工作与生活情况的有了了解、理解和接受,进而消除由城乡分割、地区差异和传统意识造成的不符合公平正义的观念和体制,实现新老宁波人和谐相处与平等相处。
3、促进新宁波人的素质提高,推动宁波的科学发展。通过大力培训,使新宁波人以工促学,以学促工,学用相长,知行合一,不断提高劳动技能。使他们既会动手,也会动脑;既能靠两只手吃饭,也能靠一个脑袋吃饭;既能凭借简单体力劳动来谋求生存与发展,也凭借技术、知识、智慧来谋求生存与发展。使他们成长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现代工人,为宁波的新一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适应了宁波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变,使宁波的经济建设在科学发展观的轨道上又好又快的前进。(王辉)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达能 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