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版规划(上图)基本延续了1999版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和框架。
▲1999版规划评审会现场。
市民代表在观看杭州湾新区建设规划模型。(胡建华 摄)
▲张能恭在向专家介绍1999版规划。
核心事件
国务院批复《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
1999年7月,国务院批复《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在这个规划中,宁波城市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由1986版规划确定的“华东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对外贸易口岸和浙江省的经济中心”,转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为宁波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报记者 郭 靖
城市发展是波澜壮阔的乐章,城市性质就是它的基调。
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今日宁波的基调,早在1999年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就已基本确定。
“尽管那时宁波城市档次还比较低,但规划眼界却很高,不局限于宁波本身做文章,而是在世界经济的宏观背景下,结合上海发展,从长三角城市群的角度考虑宁波的未来。”在担任市规划局副局长期间,夏紫光参与了那轮规划的修编。他说,正是当时理念上的突破,让这个规划很好地把握了宁波发展方向。
事实上,这个1999年获得批复的规划,在1995年就开始了编制。
之前,宁波有个1986版的城市总体规划,把城市定性为华东地区重要工业城市、对外贸易口岸和浙江省经济中心。虽然这个规划于1992年到1994年作过调整,但调整范围局限于原规划期内的部分内容,重点是解决当时城市建设中碰到的用地布局、道路交通组织和市政工程等具体问题,并不足以让宁波从容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
当时,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要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国际航运中心,形成以上海为中心,浙江、江苏为两翼的格局,进行港口组合。同时,世界经济和贸易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这给宁波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在1999版规划的说明书中,这个机遇被细化为4条: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兴起,世界经济增长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为宁波进一步利用外国资金、技术、市场和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广阔前景;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将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主要增长极,为宁波优势和潜力发挥提供了外部环境。
伴随浙江经济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而日益增加的能源、原材料需求,为宁波服务全省提供了市场基础。
工业化中期以重化工业为特征,有利于宁波港口工业发展。
“宁波在长江三角洲及沿海地区的战略地位和职能日益突出,需要对城市性质有新的认识。”市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张能恭说,“与此同时,宁波在空间布局、港口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张能恭所说的挑战,主要有3点:1986版确定的2000年规划目标基本实现,需要研究城市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港口集疏运条件薄弱,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严重制约港口经济发展;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已相当严重,生态环境保护必须提上议事日程。
机遇和挑战,构成了编制1999版规划的双重背景。
为开阔规划编制人员视野,市里组织他们到沈阳、烟台、威海等地取经,到鹿特丹、安特卫普、布鲁塞尔考察学习。
为确保规划水准,市规划局从中国规划设计研究院聘请了多名专家担任顾问。
为使规划更符合宁波实际,编制人员对规划涉及到的所有重大问题都做了专题研究。这些专题包括港口、水资源、人口、生态、城市规模、空间布局、城市定位、基础设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共有31个。
曾参与1999版规划编制的市规划局规划编审处处长张卓如说,像宁波这样为编制规划做这么多、这么系统的专题研究,当时在国内还没有过。
“那一轮规划是宁波历次规划中做得最扎实的。”夏紫光说,“现在的城市格局、路网结构、产业布局等就是那时定下来的,无非在最新版的规划中规模更大一些。”
前期研究的深入让1999版规划在许多方面体现了前瞻性和突破性。
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李大瑜说,1994年以前,宁波城市一直是单中心结构,镇海和北仑的功能很弱。1999版规划强调中心城由单中心向组团式结构演变,搭起了三江片、北仑片、镇海片三足鼎立的框架,并相应提出中心城三江片向东,与北仑、镇海两片相向发展和在三片之间设置生态带的思路。
李大瑜说,这版规划还突破行政区域局限,把当时的鄞县中心区、邱隘等纳入了中心城范畴。同时,规划不但考虑城市,也把城镇包括在内。另外,规划还细化了路网分级,在主干道、次干道之外提出了快速路概念。
翻阅1999版规划,你会发现,里面不仅已提及铁路北站和庄桥机场搬迁问题,还预见随着杭州湾大通道的建成,在其出口位置将会产生一座大城市,即以余姚和慈溪浒山为中心的城镇群。
“如果说1999版给我们有什么启示,那就是规划编制一定要有足够前瞻性,要考虑得长远。”夏紫光感慨地说,“虽然这版规划在这方面做得不错,但还是有些遗憾,就是城市规模还是小了点。”
点评
规划创新为城市发展添动力
张能恭 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解放后,宁波城市总体规划先后历经7次修编和调整,1999版规划是其中最好的之一。这版规划对宁波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所确定的城市性质和框架在2006版规划中得以延续,直到今天我们仍在享受它的成果。一个规划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持续的影响力,取决于规划理念和方法创新所带来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1999版规划的整个编制过程都和过去截然不同:前期,由市各部门共同参与,完成31个专题研究,为规划编制中全面、准确把握宁波情况打下了扎实基础。编制中,改变就城市论城市的规划方法,从大区域的角度分析研究未来城市发展态势,运用发展、动态的观点,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城市发展方向及城市形态结构,提高了规划的应变能力。后期,在规划方案通过专家审查后,向市民征询意见,使公共政策制订因公众参与而更加合理。
从内容来看,这版规划新意迭出,在多方面取得突破,具体呈现出这样5个特点:一是抓住当时城市发展重点问题,重点研究城市发展规模、城市空间发展形态、港口集疏运网络、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内容;二是从过去单一研究城市转向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三个层次,提出宁波市域城镇发展实行分散与集中有机统一,从群体上统一考虑基础设施的配置,而在市场配置项目和城市空间布局上,每个城(市)镇又各有分工,互有分隔,以有利于增强区域内在联系,提高整体效益,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并首次提出建设15个中心镇;三是打破行政区域,把当时鄞县的石碶、钟公庙、邱隘、东钱湖、五乡、高桥、下应、云龙、东吴、古林、集士港11个城镇以及东钱湖风景名胜区、天童风景名胜区、栎社机场发展区纳入城市规划区范围,实行统一规划与管理,同时把邱隘纳入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作为之后鄞县撤县建区的依据;四是为防止城市连片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提出利用江、自然山体、农田建设三条生态带保护,保持三江、镇海、北仑三个组团“相对独立,有机联系”的空间格局;五是第一次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从古城格局、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面展开保护,明确月湖、伏跗室、天主教堂、鼓楼、郡庙、镇海口等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范围和保护重点,较好地处理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在跨世纪的变迁中,宁波的发展基本按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推进,奠定了现在的城市格局与框架。
讲述
我参与了那轮规划的编制
夏紫光 市城科会副理事长,曾任市规划局副局长、总规划师
参与编制1999版城市总体规划,是我人生中一件很荣幸的事。作为规划工作者,我为城市发展尽了责任。作为普通市民,我感到非常欣慰。
宁波是我的家乡。同济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贵州,长期从事规划、建设工作,直到1986年年底才重回故里,先在宁波大学土木系搞教学,再到建筑设计研究院。那时候,我觉得虽然在宁波生活很有特色,但却是交通末梢,城市规模很小,很陈旧,也不成格局。
1991年1月,我调入市规划局。4年后,就赶上了1999版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这版规划的形成,时任建设部部长的叶如棠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199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意见》后,各地都着手修编规划,但当时宁波刚完成了对1986版总体规划的调整,觉得没必要马上再作修编。身为宁波人的叶如棠对家乡非常关心,他结合国家宏观形势和宁波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坚持认为宁波总体规划应有更高的起点和标准。为此,他亲自赶到宁波指导工作。我还在新芝宾馆向他汇报了宁波的规划工作。随后,我又陪他赶到杭州,和在那里参加省“两会”的市主要领导碰面,最终促成了规划修编。
紧接着,宁波成立了规划修编领导小组,由当时的市长张蔚文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就设在市规划局。和1986版的规划不同,这次修编我们没有委托外地单位,而是决定让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来搞。因为宁波人对宁波的认识更透彻,提出的规划思路应该更符合宁波实际。为保证规划质量和水平,我们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技术咨询单位,并邀孙安军、王健平、徐巨洲、刘锡年、金受玉等高级规划师担任顾问。
这些专家视野开阔、掌握的信息量大、经验丰富,又能从全国的角度考虑问题。在规划编制中,我们三天两头往北京跑,向他们请教。去得多了,他们对宁波更了解了,也更有感情了,再加上我们非常尊重他们的意见,他们很乐意为我们出谋划策,提出了许多好的思路。比如,当时专家们在肯定宁波“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战略的基础上,就建议宁波港的建设不仅要考虑与上海港的关系,还要考虑与舟山港联合发展的问题。他们还特别强调疏港交通的重要性。
为把规划做得更扎实,市规划院在规划前期做了31个专题研究报告。做专题研究很花力气,每个专题都派了一名规划联络员,好在当时各相关部门都很支持,积极提供资料,一起讨论,反复修改。通过专题研究,深入分析,我们得以正视宁波实际,包括存在的问题。记得当时水资源专题是争论的焦点之一,各部门和老百姓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说宁波缺水,有的说不缺。最后达成的共识是,宁波水资源在规划期内还能平衡,可以靠建设水库解决,但长远要靠境外引水解决。现在看来,这个判断是正确的。
规划修编全过程中,我们都及时向建设部、省政府和省建设厅汇报阶段性成果,让他们全面掌握宁波规划修编的动态,熟悉宁波的情况,为规划最后审理审批创造了条件。1997年12月,省长办公会议审议这个规划时认为,规划提出的城市布局、结构和城市发展的各项指标都有科学依据,都经过论证,是符合宁波实际和发展规律的。结果,规划一次就通过了。在建设部受国务院委托组织召开的部际会议上,部长们很明确地说,宁波规划修编的每个环节和结论都经过论证,都很有道理。
编制这个规划时,计算机制图技术才刚刚出现。当时规划部门还没人熟练掌握,特地招了两名专业人员。为修编这个规划,宁波规划院抽调了30人,大家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投入工作,虽然经常加班加点,很辛苦,但氛围很好,一碰到问题就坐下来讨论,不唯书,不唯上,谁有道理就听谁的。这次修编提高了宁波规划队伍的整体素质,也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人。当时参与修编的许多年轻人,现在都已成为规划业务的骨干。(郭 靖 整理)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宁波服务 出口 化工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