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电 影 | 电 视 | English | 对 话 | 时 评 | 图 片 | 健 康 | 时 尚 | 女 性 | 汽车 | 宁波帮 | 社 区 | 博客 | 牛播网 | 论 坛 | 贴吧
首页 | 特别报道 | 视频报道 | 三十年三十事征文 征图 | 改革开放30事评选 | 30年创新人物
高层论述 | 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访谈 | 宁波巨变30年:政治 经济 民生 新农村 科教文化
 
港口触角深入腹地 临港工业的崛起
一所大学改变一座城市  撑起新型社保伞
延续城市文脉的老外滩 起航的商业航母
和谐滕头村 “一村一品”的星火燎原
客运码头的前世今生 浙东第一街的蜕变
马家富
王延勤
王锦文
3561服务班
吕忠达:与桥结缘,不走寻常路
严小军:“钱江学者”的海洋梦
吴祖楣:湾底,致富路上的“宁波红”
何承命:中国纺织业的“维科舞步”
宋汉平:破局者的温情
张祖安:宁波的“苗家大哥”
张静章:塑机世界里的追梦人
张建昌:杭州湾畔致富领头雁
相关专题
改革开放30事评选

宁波被列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8年10月13日 09:04

天一广场建设时场景。(胡建华 摄)

图为上世纪70年代末的宁波东门口街景。(余德富 摄)

如今的中山东路商业圈。(胡建华 摄)

图为上世纪80年代的宁波第二百货商店。(余德富 摄)

  记者 朱宇 冯瑄

  核心事件

  宁波被列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翻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一页。作为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宁波于1993年11月26日被国家体改委正式批准为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新一轮体制改革由此被“引爆”。

  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1992年是承前启后的一年。这一年,继小平同志年初南方谈话,在理论层面终结了市场经济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后,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又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会后,国务院指示当时的国家体改委,要在全国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以期通过条条和块块的突破,带动和加快全国新体制的建立。

  改革是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也是一个长期推进的全局性工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哪些领域切入?从哪些区域突破?这些“引爆点”的选择是否科学,关系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进程。

  能否成为一个率先改革的“引爆点”,对宁波来说无疑也是事关长远的关键一步。上个世纪90年代初,宁波的开放型经济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在经济运行的很多领域,“看得见的手”已经退出,市场自我调节程度大大提高,体制性优势开始显现。

  特别是实行计划单列后,宁波被赋予相当于省级的经济管理权限,通过多年的创新实践,宁波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管理经验,中心城市的功能也在逐步增强。从客观上讲,宁波实施新一轮改革措施和政策运作已经拥有了“较大的回旋余地”。

  但是换个角度看,宁波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机制与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差距甚大。可以说,宁波迫切需要通过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问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机遇总是垂青有备而来者。1993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考察宁波。李铁映当时的另一个身份是国家体改委主任,但他此次宁波之行的目的并非考察经济体制改革。

  负责体改的市领导见缝插针,向李铁映汇报了宁波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并表达了宁波希望列入国家试点城市的强烈愿望。

  这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得到了李铁映的充分肯定。李铁映当场指示,宁波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条件和各方面的优势,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加大综合改革力度,争取率先建立新体制。

  事不宜迟,送走李铁映后,宁波迅速行动起来,成立了以市体改委为主的专门班子,深入分析研究和综合市级22个部门提出的改革意见,在此基础上编制出《宁波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

  根据这个方案,宁波要力争在1997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重点锁定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市场体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转换政府职能,完善对外经济体制,深化金融、财税、投资、价格、劳动体制改革,加速农村市场经济建设等。

  带着这个深思熟虑的方案,宁波市政府领导来到北京,邀请厉以宁、董辅礽、樊刚、吴敬琏等经济学家,和国家相关部门负责人坐在了一起,再次征求专家学者对方案的完善意见。

  这个方案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厉以宁认为,宁波改革具有典型性,在改革开放中具有特殊的港口资源优势;樊刚表示宁波应该作为开放型、超前的先进经济模式得到推广,同时它还应成为区域性的金融经济中心。专家们还提出了“小政府大服务”、“政府保姆式服务”等观点。

  此后,宁波将这个吸纳了各方意见的方案上报给国家体改委。1993年11月26日,国家体改委正式发文,同意将宁波列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这是第十个试点城市。

  在批复中,国家体改委明确指出,宁波是我国东南沿海开放城市,是华东地区的重要工业城市和对外贸易口岸,也是国家计划单列市,经过10多年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为加快建立新体制和运行机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必要、有条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率先迈出一步。

  批复还要求,宁波要根据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从实际情况出发,紧密结合宁波市的经济发展目标,精心组织、大胆探索,抓好改革试点,推进经济上新台阶。

  宁波新一轮体制改革由此被“引爆”。与其他城市相比,试点城市拥有更大的改革试验余地,将为试点城市营造和发挥体制优势带来有利条件。而在已获批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中,宁波还被列为重点试点城市,国家体改委将给予重点指导和帮助。

  这就是说,宁波不但要在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上领先一步,还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领先一步。这是国家给予宁波的一次厚爱和机遇,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不要怕别人怎么说,改革允许有挫折,血流满面也是英雄,负伤也有战功,对于改革我们要走在全国前面。”在宁波后来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市领导一番掷地有声的宣言让所有人热血沸腾。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仿照。宁波人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创新精神,在各个重点领域强力推进体制改革。

  乡镇企业改革轰轰烈烈地展开了,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束缚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迎刃而解,宁波乡镇企业重焕生机。

  在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中,宁波选择了首批30家企业,进行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此后宁波上市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在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方面,宁波率先改革了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推进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

  小城镇改革也全面推开,经过努力和探索,宁波在小城镇规划、行政、财政、投融资及企业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逐步消除了试点镇可持续发展的体制障碍。

  1994年10月,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第一次会议在宁波召开。鉴于宁波一系列改革创新工作,国家体改委提出,以后每年在宁波召开一次专题性会议。后来的社会养老保险会议、国资重组会议、中小企业重组会议都在宁波召开。

  一年后,国家体改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宁波在综合配套改革方面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希望宁波根据自身条件,加快研究企业改革、金融市场、社会保障、对外开放、引进资金、港口体制等问题,提出实施方案,争取国家部门联合协调。

  新一轮改革序幕拉开了,宁波已经在路上。而这些敢为人先的改革措施,不但加快了宁波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也为宁波长远发展贡献了一个最宝贵的优势资源——体制优势和先人一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

  讲述

  抢抓机遇搭乘试点城市“快车”

  车小方 时任宁波市体改委综合处处长

  “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靠的是要素,要素靠的是配置,配置靠的是体制。”时隔15年,我依然清晰记得这句话。那是在北京,宁波市政府邀请专家学者对宁波综合配套改革方案进行论证时,著名经济学家樊刚在发言时提出的观点。

  成为全国首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之一,这是宁波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事件。当时我在市体改委工作,见证并参与了这个事件的全过程。

  事实上,早在1992年,在得知国家体改委准备选择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时,宁波市已经闻风而动,开始着手做申报准备了,可以说,各个部门都已经拿出了比较完善的改革推进方案。

  1993年5月,趁着李铁映同志来宁波考察的机会,市领导向他作了专门的汇报。当时我也在场,我记得宁波主要汇报了企业改革、农村与乡镇体制改革、市场建设体制改革、“两区一岛”体制创新改革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对于这些做法,李铁映都很感兴趣。

  后来,我们把各个部门的改革方案进行了综合,形成了全市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实施方案。应该说这个方案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是这年年底,宁波市政府还是牵头在北京召开了一次论证会。

  正是因为有大量的前期工作,所以我们把最终方案上报国家体改委后,很快获得了批准。当然最主要的是,宁波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做法确实有新意,而我们的改革思路也很超前,很有特色。

  宁波以企业改革为中心的综合配套改革由此驶上了快车道。我记得这以后宁波在全国率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企业债务重组、纺织压锭、乡镇企业改制后的规范,直到后来的国有、集体企业两项制度改革等。

  点评

  宁波因改革而辉煌

  沈传萍 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宁波这座城市,最先广为人知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中国清政府在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签订的第一份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其中的“五口通商”名单,宁波赫然在目。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以及愚昧专制的封建皇权让我们这座古老的滨海小城从此饱受列强欺辱。

  人间正道是沧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宁波以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抢抓改革开放的机遇。30年风雨历程,宁波因为矢志不渝的改革,终于铸就了今日的辉煌。

  改革是推动宁波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30年来,宁波在做好一系列改革“规定动作”的同时,更注重以“走在前列”的创新精神编排操作好改革的“自选动作”,并因此收获了丰硕的果实: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极大地激发了民间的创业活力,宁波特色的民营经济,催生了数以万计叱咤风云的市场主体;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让所有的新老宁波人共享发展成果,“幸福指数”不再是令人神往的梦呓;国企“两项制度”改革,以壮士断腕的大无畏气概,根治了计划经济滋生的痼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清晰地勾勒出打造服务型、责任型、法治型政府的轨迹。

  改革是激活宁波文化人文特质的催化剂。改革的本义并非仅限于利益的调整,其核心乃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开掘人性的真善美,涵养人文精神。于是,“仓廪实而后礼仪兴”的古训在宁波不足为训。因为宁波在充实“仓廪”的同时,孜孜以求于文明素质之养成,殚精竭虑于精神家园之呵护。通过文化体制、教育体制、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一系列不胜枚举的改革创新,孕育出让国人惊羡、令甬人自豪的“爱心城市”、“文明城市”等璀璨花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宁波这30年,凭 借改革创新的“仙与龙”,已在华夏大地有了不小的“名声”,但要在世界城市之林打造“万世英名”,宁波的唯一选择,依然只能是改革创新。

  既然改革能造就宁波30年的辉煌,那么,持之以恒的改革,何尝不能铸就宁波300年、3000年乃至永远的辉煌!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催化剂 保险 百货 会议 
 
稿源: 宁波日报   编辑: 庄伊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