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间,我家先后搬了几次家。搬家后,书橱、衣橱和菜橱大多是“旧貌变新颜”,甚至“脱胎换骨”。不过,总的变化趋势是:先是从无到有,后是书橱越来越大,菜橱越来越小,衣橱越来越多。
第一次搬家是1982年,从5口之家20平方米的单卧室、集体厨房搬到40多平方米的单元房(无客厅和卫生间)。原先,由于居住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三橱”无法诞生。当时,衣物不多,除了当季换洗的以外,其他统统入箱,再把两个箱子塞到床铺底下;书不多,一二百册而已,除了常用的摞在桌子边上和床头上外,其余摆进自己“土造”、体积大概0.2立方米的柜子里就完事了;无菜橱,用松香包装箱改良一番“顶职”。铁丝窗纱蒙的门,常常抵挡不住老鼠先生的造访。这次搬了新家,家庭协商会议全票通过:乘搬新家东风,集中财力造“三橱”。于是就有了带镜子的大衣橱,惹得小儿子总爱在它面前摆姿势、做鬼脸;书橱的诞生催生购书消费,每次休息日逛书店回来,必有新成员入驻其中;菜橱可谓生得逢时,食物匮乏的年代渐渐远去,日渐多样化的菜肴让其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
第二次搬家是1991年,居住面积增至80多平方米(这次有了小客厅和卫生间)。那时是家庭教育投资的高峰期,儿子们正在接受高中等教育,经济负担较重,此次搬家只让书橱扩容一倍外,其他二橱渐时维持原状。
第三次是2001年原住房装修后搬的家。这次,老“三橱”已完成它们的历史使命,光荣退休。代之是造型、质地迥异的新“三橱”:书橱整壁而立,旁有电脑相伴,其容量是前任的3倍有余。橱内成员不仅数量大增,而且门类更杂,以往十之八九是文史医学书籍,如今是哲学、经济、保健等书籍以及各式期刊也占“半壁江山”;衣橱则每(卧)室一座,属于倚壁组合,镜、橱、屉配套那种,内存丰盈,满满当当。弄得自己也搞不明白,怎么一家人的衣物会有这样多,是以前的好几倍啊!倒是现在的菜橱,小而巧,光滑滑的瓷砖静静地嵌在厨房的半壁中,要说有多儒雅就有多儒雅。其实,它已更名叫碗橱了,因为,它的主要任务是放碗筷,什麽杂七杂八的熟菜生菜,早已有电冰箱替它收容了。(郑雪菲)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厨房 窗纱 床头 会议 瓷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