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至今已有三十个年头了,这些年,对于我这家庭主妇来说,变化最大的莫过于下厨的节奏。
想当初,由于居住条件的限制,下厨就像“打游击”。因为没有正式的厨房,所在的那幢水泥楼20户人家,楼下的在后门外靠墙垒灶,搭盖雨披;楼上的人门前走廊安上带有烟囱的铁皮炉子,戏称为“楼下土锅灶,楼上高射炮”。我家在走廊尽头,没有安炉之地,只得将炉子安在一二十米外的露天楼梯口。一到三餐,左提一篮碗盘瓢盆勺,右提一篮油盐酱醋菜,从诸家芳邻面前穿越而过,直达楼梯口摆起战场。刷锅生火,煮饭炒菜。事毕,回运饭菜,整装器具,遮盖炉子,收起柴火,“战地”重归寂然。虽餐餐如此操练,却季季“景致”不同。春雨绵绵,撑伞执扇(煽火);夏日炎炎,戴笠掌勺;秋风瑟瑟,最怕落叶飘然入锅;冬雪纷纷,煎炒还应见机行事。闲翻当年文稿,竟有打油诗《高炉赞》记趣:“立座高炉在半天,三餐往返邻家前。风旋尘烬飘飞絮,雨打铁囱起白烟;夏午骄阳斗烈焰,冬晨铁釜化冰霜。老君八卦炼丹灶,何事遗留在人间?!”
八十年代第一个春天,我们毗邻五家有了一个简陋的集体厨房,不到20平方米的面积,砌起5个土锅灶,三餐一到,切菜声、锅铲声、说笑声响成一片,形成一支独特的厨房交响曲。一家生火,数家借种;一盘佳肴,众口品尝,倒也别有一番情趣。虽厨小人多,高峰期时须侧身过往,但大家还是为告别厨而无房的日子而高兴。过了二三年,我们陆续搬进单元房,集体厨房也就解体了。
在单元房下厨做饭,起初那份惬意,那份满足,实在难以形容。后来,随着电炒锅、电饭煲、液化气灶等厨具陆续进入厨房,劈柴火、刮锅毛这类资深的家务劳动,也就渐渐远逝了。做饭变得多轻松啊!用液化气灶炒菜,真快捷,“啪”的一声,蓝蓝的火焰就快活地跳起来,不一会,一顿日常的饭菜就上桌了。进入21世纪,随着微波炉、电磁炉的使用,更使我这位有40年厨龄的老厨娘变得儒雅起来,操厨时,或一边收看电视节目,或一边播放挚爱的广东音乐,在舒心的氛围中,做出中意的饭菜,真真是“可口可乐”啊!(郑雪菲)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厨房 厨具 柴火 炒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