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高油价成大课题 四管齐下积极应对石油涨价
林女士的买车计划又搁浅了。
这段时间,天天泡在车市论坛里看好的车型,无奈面对不断攀升的油价,林女士只能“等等看”了。“最近我在考虑另一款小排量、经济型车了”,盯着自己原本心仪的车型,林女士有点不舍。近来“高烧不退”的油价使很多打算买车的买主都迟疑了,全球汽车业都在经历与之相对的“寒冬时节”。
报告显示,美国今年的汽车销售量较2006年下滑了3%,美国汽车市场11月份的销售整体下降,其中第一大汽车巨头通用汽车减幅达11%。相比而言,以节能著称的车型在车市上还留有人气。在刚刚结束的广州车展上,低能耗的经济车型成为车市的新宠,越来越多的购车族将目光投在了用车成本上。
面对居高不下的国际油价,尽管一些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国际市场原油供求基本面并不支持天价油价,甚至会出现市场因素变化引发的交易者抛售浪潮,使油价大幅回调,但油价大幅飙升的势头和美元的疲软走势仍不排除油价进一步上涨的可能。今年的高油价与年初相比,上涨了40%,增幅超过90%。能源交易员斯蒂芬?施洛克认为,这样的油价甚至已有“泡沫”成分,难以维持,他认为油价可能会回落到每桶65至68美元。但曼氏金融全球集团分析师对原油价格推高到每桶100美元以上似乎把握十足,和一些知名机构的推测如出一辙,“油价突破百元不过是时间问题”。也有分析师认为目前的油价走势并不明朗,“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市场数据表明,对经济的担忧可能会令需求减少;而另一方面,美元的下跌给油价上涨带来了动力。”
然而,无论未来油价涨跌如何,目前的高油价已经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影响。自2003年国际油价高企以来,应对高油价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定价机制:解决油价市场化问题
我国的成品油价格目前仍实行政府定价制度,即由政府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成品油市场价格并考虑国内因素确定国内成品油基本价。如此定价有国内国情的具体考虑,但不可否认面临着国内成品油价格既与国际成品油价格严重脱轨,又与国内原油价格倒挂的尴尬局面。
我国目前的石油定价机制尚待完善,一方面无法有效地反映国内石油的供求关系,同时也不利于节能降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永伟博士介绍说,2006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5.5%,能源消耗却占世界的15%,全年进口原油和成品油合计约1.81亿吨,外汇支出819.62亿美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专家史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针对我国现存的现实问题,我国应进一步改善石油定价机制,完善不同生产环节产品的比价,理顺原油与成品油的价格,用市场手段调整市场供需,同时政府运用财政、税收等手段对市场机制进行补充。例如,对低收入人群和公益行业进行价格补贴,对价格进行市场监管等。
商务部于2006年底颁布《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中国石油石化市场开放的标志”。国家发改委初步确定了成品油定价新机制,不再“盯住”纽约、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成品油价,而以世界主要产油区布伦特、迪拜和米纳斯三地原油价格为基准。按照“在国际油价比较低的时候出台成品油定价机制比较合适”的理论说法,下半年油价的不断攀升态势不利于定价机制的出台。但是从长远来看,在综合考虑各行各业利益基础上改革石油定价机制是推动我国石油定价真正与国际接轨、获取石油定价权并最终促进石油市场化的关键。
石油储备:着眼长期能源安全战略
2002年,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对石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进口的石油大多来自局势动荡的中东地区,这使中国面临着海外石油供应中断的危险。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应对供应中断冲击的石油储备,我国也在积极筹备建立自己的战略石油储备,用以应对突发事件,防范石油供给风险,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能源专家姜鑫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建立石油储备能够应对紧急状况下的石油供应中断,同时抑制油价剧烈波动。一般来说,战略石油储备主要用于应付紧急情况,一旦有紧急情况发生,初期可以稳定市场,向市场投放储备石油后,则可直接弥补供应不足。另外,在平时,当发生国际纠纷或产油国故意减少供应时,可起到稳定市场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油价剧烈波动的作用。
我国国家石油储备正在建设阶段。自2003年起,我国开始在镇海、舟山、黄岛、大连四个沿海地区建设第一批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陈德铭称,四大石油储备基地建成后,中国总的石油储备能力将超过30天原油进口量。12月,国家石油储备中心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国家石油储备中心作为我国石油储备管理体系中的执行层,将承担起战略石油储备收储、轮换和动用任务,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石油储备管理体系,加快战略石油储备建设,规范石油储备运作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能源外交:拓宽海外石油来源渠道
数据显示,我国现在每年约3.5亿吨的石油需求中,有一半需要靠进口解决。根据国际能源署上月出版的《世界能源展望2007》,到2030年,我国国内石油需求的80%需要依赖进口,未来我国的能源安全也将越来越依赖于海外能源战略的布局。而就目前来看,我国依然走的是单一的和绝对的海上运输路线,以及石油贸易上长期的偏向中东和非洲的地域保守做法。我国应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能源外交。一方面通过石油贸易,从国外直接购买石油及石油产品,即“贸易油”。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外石油资源开发,建立海外长期的石油生产基地,稳定地获取“份额油”。
2004年被称为我国能源外交的“元年”,我国与俄罗斯、伊朗以及非洲几国分别就能源合作进行了商讨和对话,并签署了一系列的能源协议,全面开启了我国能源外交之路。此后,我国的能源外交战略主要集中于在周边广泛开辟能源新路,在美国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地区建立新的能源渠道,以及在不影响大局的前提下,与他国寻求能源合作。
然而,近年来我国在拓展海外能源市场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经常受到能源所在国政治风险的影响,但相关的政策却依然滞后。即便是国家能源领导小组于12月初公布的1.8万字的《能源法(征求意见稿)》对能源国际合作方面的规定仍旧措辞模糊。
能源替代:或可改变能源短缺现状
积极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石油困扰”问题。能源专家史丹认为石油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替代能源的发展。根据我国现有的资源与市场条件,天然气、煤炭对石油进行替代的潜力较大。同时,我国有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应抓住机遇加快各种可再生能源替代石油的开发进程,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特别要大力开发水能、风能、太阳能以及核能,以减轻对石油需求的压力。
近年来,国家的各项政策都在促进我国替代能源的发展。《可再生能源法》于去年正式实施,今年9月,作为配套措施又出台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审议会议指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对于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切实抓紧抓好。
此外,节约被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将于明年施行的《节约能源法》明确规定,“国家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能源专家姜鑫民指出,我国应进一步完善节能法律法规,制定严格节油标准,加强节油监管,强化全民节能意识,逐步建立节约型经济社会。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