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高考替考案刚刚过去不久,青海省今年高考文科状元王某近日又被证实为“高考移民”,并被取消清华大学录取资格。
这场悲剧,没有赢家。
高考移民对移入地考生权益必然会造成损害,而移民考生本身的命运同样令人关注。就青海省近日查处的这名文科状元而言,单以高考成绩而论,即使不移民,他都有希望获得不错的前程,此种代价,值得我们对高考移民现象进行反省。
高考移民由来已久
类似青海考生这样的故事,相信每个经过高考的人都不会陌生,20年前参加过河南高考的赵峰回忆说,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他们的学校里就喊过“驱除鞑虏”的口号,“鞑虏”就是指从山东过来的高考移民。
而就在十多年前河北的某重点高中,几乎每个班都有参加西藏或者北京高考的学生,在班里排名中等的学生,换一个身份,在别的地方完全可以去名牌大学的热门专业。人生的命运就此转了个弯。
“在中国古代就有这种现象,那时称作‘冒籍’,也就是假冒籍贯,是科闱弊端的一种。按清朝的规定,凡是科举考试,各省参加考试的生员名额以及录取名额,都有限定,录取的规定也有差别。所以士子参加考试,必须归于本籍,也可以在本籍与寄籍中作一个选择投考,不得越籍赴考。但有的士子投机取巧,假冒他省籍贯投考的,就称之是冒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对本报记者表示。
夏教授认为,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历史问题。明清两代,“冒籍”问题尤为严重。针对这种情况,明清两代政府都出台了相关政策来制止这种现象,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性。
据一位教育部的官员介绍,现在所谓的高考移民,是高考分数线高、录取率低的地区的一些考生采用转学、迁移户口等方法到分数线低、录取率高的地区应考。
他介绍,近年来,高考移民出现了“两头流”的趋势:一方面是大量流向新疆、宁夏、青海、内蒙古、海南等教育欠发达地区;另一方面是少量流向北京、上海等录取比率较高的教育发达地区,但因进入“成本”较高,这种流动尚未形成规模。
高考移民屡禁不止
每年都有高考移民被举报曝光,取消录取资格,为什么高考移民还屡禁不止?
在夏学銮看来,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利益的驱动和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完善。“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结构松动,社会流动加剧,这种流动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而垂直的地位、阶层的向上流动相对比较困难,机会较少。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把高考看作向上流动,提高社会地位,改善生活状况的唯一途径。”
同时他认为,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分配不均和招生制度的地区差异是高考移民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就目前而言,在国内排在前列的高校,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西安、南京和武汉等几个主要城市,而其中又以北京最为突出。绝大多数的教育资源集中在人口相对少数的几个大城市,因于国情而诞生的户籍迁移制度,使得除了户籍在这几个大城市本地的学生外,大部分其他省区的学生,在地域上,首先就失去了基本的筹码。
同时,夏学銮指出,高考移民的出现是对落后地区考生公平教育权利的一种剥夺,实际上是不公平的。”
高考移民治理之难被社会称为“割韭菜现象”。有教育界人士认为,高度移民外有部门之间的互相制约,内有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保护,靠教育考试部门自己难以治理。
内蒙古教育考试部门已经尝试借助社会力量治理高考移民,即向社会开放信息,借助公众力量监督,既尊重了每个考生和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也使管理部门的公信力得到提高,更让高考移民风险加大,是治理高考移民的一种方式。
夏学銮认为,目前与高考招考相关的制度尤其是高考户籍管理制度仍然有漏洞,给腐败分子留下了空间,“监督的法律应该进一步健全,不给高考移民者任何‘操作’空间,特别是除教育部门之外的相关制度,还是得加强监督。每次高考移民案中都有公安户籍管理部门腐败分子的影子。
他建议专门出台一部《高考法》,“因为高考太重要,小小高考牵动全社会,应该为它专门立法进行管理,同时他认为,从长远来看,加强教育公平,对教育持续进行投入才是杜绝高考移民的根本途径。
“社会监督、法律健全以及教育投入应该并举,三箭齐发。”夏学銮表示。(记者车辉 实习生孙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