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上旬,我围绕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到结对联系村——梁弄镇明湖村开展创业创新专题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上门走访等途径,深入了解情况,共商解难良策,最后形成了让农民“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三个政策。与农民群众面对面的接触、心与心的交流,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山区群众对党委政府的深厚感情、对改善民生的强烈愿望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也给了我许多新的启迪和思索。
启示一:真情才能换“真心”。干群关系是鱼与水的关系。群众是善良而纯朴的,他们的要求也简单而朴素。只要我们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工作中时刻想着群众,群众就会真正把你当作自己人。这次在明湖村调研时,有农民反映因交通原因到镇卫生院看病不便、医疗费报销也麻烦。为了让农民“有地方看病”,我们提出分三年逐步把全市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并把小病门诊实时报销延伸到服务站,使农民能在家门口看病,并且明湖村今年就实现了达标,当地村民一片叫好。我们经常可以感受到,自己只是为群众送上几句暖心话,带去一些致富经,帮助解决一些小事情,他们就会念念不忘,甚至一辈子都铭记于心。领导干部只有把群众当亲人,带着真情为群众谋利、解忧、办事,才能真正赢得民心、凝聚人心。
启示二:真求才能取“真经”。基层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广大人民群众是充满智慧的海洋。这次到明湖村调研走访期间,我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十分注意倾听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在与农村老党员、乡村医生、患病农民等进行交流过程中,他们提出虽然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农民看病的经济压力还比较大。围绕让农民“看得起病”问题,他们建议提高小病受惠和大病住院补偿标准,降低大病住院补偿起付线,这些真知灼见都被吸纳到拟订的政策中。我们从7月1日起把小病补偿标准由目前的20%统一提高到30%,每人每年最高补偿限额由最初的500元提高到1000元。从明年开始将把住院补偿封顶线由目前的3万元提高到5万元,住院补偿起付线由原有的市级一级以下医院500元、二级医院1000元、三级医院1500元,分别降到300元、800元、1100元。我深深地体会到,与群众的每一次交流,我都能有新的收获。当前党委政府主要应该抓些什么,工作重心要放在哪里,抓工作有哪些好的方法,群众心里最清楚。我们的工作实不实,办法好不好,措施灵不灵,群众最有发言权。我们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自觉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以谦虚的态度主动问计于民,才能汲取到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才能了解民意、汇集民智,真正把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村党支部书记对我说:“领导多蹲点,多关注民生,群众就多得益。我们盼望多办这样的实事,多给群众带来实惠。”
启示三:真抓才能获“真效”。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作为领导干部,作出决策、提出思路,只是完成了工作的一半;另一半工作,而且是更重要的一半,就是抓落实。如果搞心血来潮,不敢于碰硬,不去抓落实,再美好的蓝图,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这次针对农村医疗队伍薄弱的现状,我受大学生村官和乡村赤脚医生的启发,要求相关部门立即出台了引进大学生村医、加强对乡村医生业务培训等措施,为让农民就近“看得好病”创造了条件。这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抓落实的重要性,落实一件有利于改善民生的实事,要比喊一千遍“关注民生”都强得多。特别是作为县一级领导干部,工作在基层,更要善于抓落实。不仅自己要雷厉风行地抓落实,抓住关键环节亲自督促检查,而且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力弘扬干事文化,切实加强执行力建设,建立健全抓落实的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上级出台的政策、作出的决定、部署的工作,落实到本地;才能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为具体的行动;才能把工作做到家,让领导放心,让人民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