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深入开展深化拓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在四川汶川县发生了。灾情就是命令,灾后第二天早晨,我与第一批赴川的14名医疗救援队员一起入川,在浙江抗震救灾支援点――四川的江油、平武两县开展医疗救援,17天难忘的经历,与队员们同吃、同睡、同战斗,让我亲耳听到许多平时听不到的声音,亲眼看到赴川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动人场面,亲身感受一线卫生工作者对党的忠诚和对事业的执着,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使我对如何加强卫生人才的教育与培养,进一步推进卫生工作的创业创新,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想。
感想之一:改进育人机制与方式势在必行。进入灾区后,我们主要在平武县大桥镇开展医疗救护工作,在进村入户巡诊的几天里,每天要爬山越岭,工作量之大、耗费体力之多可想而知。这里的村民大都住在大山里,对山相居,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村里的主要劳动力几乎出去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们,而且自1966年以后山里村民再没见过医生。晚上巡诊回来,我召集大家谈谈巡诊的感想,每个队员都谈得很认真也很深刻。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观察到他们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使命感和责任性体现在每个队员的身上。由此,使我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非典、雪灾、地震等非常态下,每个人能迸发出如此巨大的力量与激情呢?仔细想一想后,我认为每个医务人员心中都蕴藏着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思想,关键是如何把这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激发出来,这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在新的历史时期,广大医务人员的思想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针对不同人员的现实思想状况,寻求适合现阶段医务人员需求的、人性化的育人机制,把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
感想之二:发挥人才作用要注重环境建设。灾区的危情要比想象中大得多,队员们的生活也极其艰苦。在这般恶劣的环境中,每个队员却始终保持着乐观昂扬的战斗状态,而且全市卫生系统有近四分之一的医务人员主动请缨,要求奔赴四川一线支援抗震救灾。在抗震救灾的一线,广大医务人员所涌现出来的空前的热情与干劲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人的需求除了追求物质待遇外,还有其他追求,而且相比物质待遇,环境作用特别是非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力不可低估。所以,我们必须重视人才成长环境的建设,合理地为人才安排与其能力、素质、知识相匹配的工作,搭建有利其大展才华的大舞台,充分给予进一步发展的上升空间,使他们用其所学、展其所长。要善于知人善任、广纳群贤,积极为人才成长排除后顾之忧,给人才以宽松的工作环境。要大力倡导团队精神,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才减少无谓的精力消耗,形成积极向上、身心愉悦的工作氛围。有了好环境不但留得住人才、吸引更多的人才,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作用。
感想之三:人才成长的关键是培养开发。在地震灾区,宁波赴川的每一个队员坚强地担负起救治伤病员的重任,冒着生命危险出色地履行了救死扶伤的天职。灾难的淬炼,让许多医务人员经受考验的同时,也给自我一个突破提高的机会,就连平时自己认为比较安于现状的同志,在大难大险的考验之中,也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些让我欣喜之余,想到在人才培养上,我们的目光不能只盯着家门外,热衷于去外边找人才,却忽视了内部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只注重“显”人才的引进,却忽视了“潜”人才的开发。其实,人才是不缺的,关键看是否能够发现,是否重视开发。只要我们建立让人才敢于崭露头角的机制,敢于把人才放在关键时刻、重要岗位上锻炼,经常给他们加压,就能使人才在实践磨练中不断提高能力,改善知识和素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加快推进人才成长,激发人才创业创新的激情。
在四川抗震救灾半个多月的特殊岁月中,我与一线医务人员朝夕相处,患难与共,不仅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且领略了新一代医务人员心系祖国、情牵人民,不畏艰险、救死扶伤,无私奉献、尽心尽责的精神风貌。有了这种精神风貌,我深信宁波卫生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