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人士指出,“大小非”减持定期披露制不是预期的利好。于夫/CFP 资料
大小非减持数据每月上旬披露
早报记者 忻尚伦
中国证监会昨日宣布,从即日起,“大小非”减持情况将在每月上旬定期于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网站进行披露。这是证监会主席尚福林6月22日提出要从四方面入手维稳后,有关监管部门推出的第一项实质举措。
“人民日报版”维稳四策
可查的资料显示,6月22日,尚福林在证监会党委会议上提出了四条维护市场稳定的措施,即坚持市场化导向,合理平衡市场供求关系,有序调节融资节奏;以适当方式定期公布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数据;鼓励和引导长期资金入市;逐步完善股票市场的内在稳定机制。
随后,7月14日的《人民日报》对尚福林“维稳”四策进行了整版解读(见早报7月15日A2~A3版《人民日报探讨股市维稳》)。这组文章分别以《有序调节融资节奏》、《让“大小非”减持更透明》、《鼓励引导长期资金入市》、《逐步完善内在稳定机制》为题,对上述举措进行阐释。
其中针对“大小非”减持,文章指出,“应及时公布减持情况,使信息披露进一步公开化、透明化,让公众对股权增减存量有全面的了解,对影响股价的因素有明确的判断。”
“利好有限”
“投资者都希望‘大小非’在减持前披露,但有难度,因为这不符合商业规律。”中信证券研究部主管程伟庆博士认为,大小非减持将定期披露,可以监控减持进程,原来小非是无法监控的。现在投资者可以根据披露的数据来判断个股的减持压力有多大,“此外还可以根据减持的力度、频率解读到很多其他方面的信息”,“披露得越细致,对投资者来说更有利”。
北京邦和财富研究所所长韩志国却认为,“这根本不是救市”。
他认为,证监会给市场传递的信息本质是让市场消化,别指望政府会锁大小非,推迟大小非减持的时间。同时他表示,此项规定对市场行情影响不会太大,可能是小行情、短行情,而不会是长期的行情,是结构的行情而不是整体的行情,对股市的长远影响不会很大。
市场评论人士张卫星也认为,这不是预期的利好。
银河证券策略分析师李峰尤其指出,截至6月底,“大小非”已经累计减持250.07亿股,占解禁股份的29.67%,“这个比例已经太多。”在他看来,如果10%还是合理的,但如果30%(不含战略配售),就太多了。所以,这个政策推出或许不会成为下一步政策的依据,但是对投资者认识大小非的规模是有帮助的。
期待下一步棋
但叫好者亦不少。
上海睿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振宁的观点则是,把信息更加规范,更加透明,是证监会应该做的一个工作,某种意义上还是有利好的因素在里面的,通过制度的安排,信息披露方面,A股应该是可以慢慢地接近国外成熟市场的。
西南证券分析师张刚更期待下一步的措施。“随着奥运会临近,监管层希望资本市场稳定意图明显,此举与此有关。”
业内专家指出,面对大小非减持,应继续强化大小非减持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大小非减持的市场信息透明度。如规定提前3个月公布解禁股票的具体减持计划,对抛售的理由、数量、期限做一个充分说明。这样,就可以给市场一个稳定的预期。此外,有关专家还建议,对限售股股东按照持股时间长短与获利多少征收利得税,从根源上遏制大小非减持的速度与力度。
可见的事实是,在《人民日报》整版篇幅解读尚福林讲话中,尚有三条措施尚未落地,分别是“有序调节融资节奏”、“鼓励引导长期资金入市”以及“逐步完善内在稳定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