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记于爵溪街道)
针织业曾占据象山工业的“半壁江山”,但受当前宏观形势影响,针织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在前几天蹲点走访的基础上,今天一大早,我怀着迫切的心情,和随行同志再次来到中国针织名城——爵溪,与针织企业一线员工“面对面”,恳谈问计。
爵溪是象山针织业的发源地,目前共有大小针织企业近500家,出口总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外销市场遍布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30多个世界著名服装品牌在此定点生产。会议有意安排在恒大公司召开,因为该公司的创始人是象山针织界第三代创业者代表之一。
上午会议第一个发言的是鹰星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国起。他说,一直来,我们的企业是靠订单、来样加工、贴牌生产,大至价格、用料,小至款式、花型都被甲方定死,这是象山针织业面临的核心问题。恒大公司董事长郑建范说,没有饱和的市场,只有饱和的产品,而我们的产品不是“为别人作嫁衣”,就是“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我在深受启发的同时,内心深感沉重和压力。我们的针织业长期以来靠低成本、低价格取胜,没有自主品牌,大部分产品尚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宏观形势一有“风吹草动”,企业就困难重重。一些企业老总算了一笔帐:人民币升值1%,针织企业毛利率下降0.21个百分点;服装出口退税下调2个百分点,利润率下降0.46个百分点;而在劳动力成本方面,去年爵溪针织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上涨15%,今年又上涨了10%。大部分针织企业利润又进一步缩水,甚至出现亏损。
宏利集团董事长王核清可以说是象山针织业发展的见证人。他说,象山针织业就象学书法,现在还处在“临摹”阶段,“写”得好坏还得由“字贴”的标准来定论,即使“写”得比“字帖”好,也说明你没有“临摹”好。我们已经“临摹”30年了,是该自创“风格”的时候了。
我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要实现象山针织业新的飞跃,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高举创新旗帜,激发创业热情,加快转型提升,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实现从复制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从跟着市场走向领着市场走转变、从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的转变。
企业家们就这样围绕着产业的转型提升主题,你一言、我一语,谈理念、谈思路、谈创新、谈做法,会场气氛十分热烈,以至忘记了吃午饭。最让我感动和庆幸的是,面对当前的困难,我们的企业家们信心是那样的足、办法是那样的多。大家共同坚定的就是这样一个信念:大创新小困难、小创新大困难、不创新最困难!
或许是这种氛围和情绪的感染,下午我利用会议前的一些时间,临时决定去参观谊胜公司。董事长陈胜告诉我,该公司在日本聘请了10位设计和销售人员,他们工作、生活都在日本,公司根据他们的设计和反馈的信息组织生产,在象山的企业实质上是公司的一个生产基地。听了介绍,我如获至宝,兴奋不已。在当前大部分针织企业还没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前提下,这种服务外包方式,不正是企业创建自主品牌、降低经营成本、规避市场风险、把握市场脉搏的一条有效捷径吗?
下午的恳谈会邀请了20多位来自针织行业的业务骨干,涉及科研、生产、管理、销售等方面代表。与会同志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深刻分析了当前产业转型提升面临的形势,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如福甬公司副总经理霍佩贞提出,针织业的高能耗、高排放特征,在当前已难以为继,必须建立倒逼机制,把节能减排降耗贯穿于生产各个环节。巨鹰集团副总经理汤曙东说,针织业转型一定要把当前的困难作为结构调整的一次机遇来抓,下决心杀出一条血路,化困难为机遇,牢记“温水煮青蛙”的教训。
在回来的路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的针织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与创业初期的困难相比,现在的基础已经好多了。只要信心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企业在创业创新的征途中,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干部应发挥什么作用呢?能为企业提供什么服务呢?该为企业做些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