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7000年中华文明的曙光、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有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这里的梁祝传说、奉化布龙、宁海平调、朱金漆木雕已入选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里是中国思想史上明清时期浙东学派的重心,鸦片战争之后近代中国洋务变革、中西方文化融会的前沿……“国以人兴,城以文名”,今天,在文化源远流长、经济繁荣发达的这片土壤上,宁波文化大市建设异军突起,以其厚重、丰富和精彩,传递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特质。
唐宋元明清 一路看到今
古城宁波如同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历史文物几乎是无处不在。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如果加上省级、市级文保单位,有296处赫然在册。单是一条不足千米的中山西路,从西往东,两侧竟呈现着“唐宋元明清,一路看到今”那种一脉相承的人文景观。
兀立在孝闻街口人行道上的唐塔,为咸通四年所造,体现了唐代明州人的一种理性精神和美学追求。中山西路的南面,月湖的东北角湖水中有一石亭,低于路面,称“水则碑亭”。亭中立碑,大书“平”字,为南宋时代建立,用以监测水位的洪涝干旱。像这样的古代“水文观测站”在国内还是首次发现。
与水则碑亭隔中山西路相对的是全国唯一的古代地方城市大型仓库遗址——元代永丰库遗址,2002年末发现,总面积9600平方米,出土宋元时期文物800余件,充分反映了古代宁波在对外交通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明代建筑“范宅”,与一街之隔的唐塔和鼓楼构建成犄角之势。范宅是400多年前宁波城中的一处民居,宅主范亿乃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后裔。
中山西路正对着古城南北中轴线——镇明路的,便是清代咸丰年间重建的鼓楼。原为唐长庆元年(821)明州刺史所建子城的南城门,后屡有兴毁。鼓楼是宁波历史上正式建州治、立城市的标志,也是宁波城市历史变迁的见证和缩影。
从鼓楼向东,不远处,就是“城市之心”三江口。宁波的母亲河——姚江带着河姆渡七千年的古韵奔流而下,与奉化江在城市中心交汇成甬江,注入浩瀚的东海。在这三江交汇之地,有是近代宁波金融业聚会、交易的场所——钱业会馆,它是国内唯一保存完整的钱庄业历史文化建筑;有建成于清代咸丰三年(1853)的庆安会馆,它是古代宁波港航行北洋的船商、船工们的聚会娱乐场所,又是供奉祭祀航海保护神天后妈祖的殿堂;还有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的天主堂,它是鸦片战争“五口通商”的历史遗迹。天主堂所在的甬江北岸,当时是外国人居住地,故称“外滩”,它比著名的上海外滩历史还要早。
南国书城 地灵人杰
仅仅百公里流程的姚江,地灵人杰。蜚声海外的“阳明学派”创始人王阳明,浙东学派鼻祖黄宗羲,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宁波人引为荣耀的旧谚“城内天一阁,城外白云庄”,这白云庄就是浙东学术的重地,浙东学派史迹。是黄宗羲甬上讲学时间最长,并产生重要传播和影响力的场所。黄宗羲当年登临读书的天一阁,至今安然无恙。由范钦创建于1561年的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家族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宁波因此有“南国书城”的美誉。
范氏后人很重视教育,400多年来,天一阁一直延续“书院”传统,天一阁及其紧邻的秦氏支祠都办过学,前者办的是私塾、后者办的是小学。重视教育是宁波人一贯的传统,也正因此,古往今来,在宁波这块土地上,诞生过众多历史名人,有高官鸿儒,有巨贾富商,有学界泰斗,有民族英雄,有科技精英。
从政的,早在南宋就有史浩家族的一门三宰相;从文的,古代如张孝祥、吴文英、万斯同、全祖望,当代如柔石、殷夫、巴人,如今还活跃在文坛的有余秋雨、冯骥才;民族志士有钱肃乐、张苍水,革命烈士有王鲲、李敏;在中国的科技界,宁波籍两院院士已达93位,居中国城市之首;艺术界有书坛泰斗沙孟海、国画大师潘天寿、京剧名家周信芳等。著名演员周星驰、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也纷纷亮出“我是宁波人”的牌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