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范围内存在着的余震隐患仍将牵扯相当一部分的救灾精力,堰塞湖等次生灾害也将对救灾工作提出新的、严峻的考验,但更多的迹象表明,整个救灾重心已开始向灾后重建工作转移。在进行了最初阶段的驰援和捐助之后,我们有必要达成以下共识:救灾工作不是“一锤子买卖”,需要我们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集纳各方力量并加以持续;响应中央精神和号召不应停留在口号层面,而必须拿出更多切实有效的作为。
令人欣慰的是,全国各地支援灾区的行动正在广泛而迅捷地展开。数量惊人的过渡安置房经过各地建设单位加班加点的赶制,被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很大程度缓解了受灾群众的住宿困难;医疗救治工作继续向纵深推进,一方面,专业医疗队伍一拨拨地赶赴灾区,另一方面,大批灾区伤病人员被送往其他省市进行救治和康复;来自社会各界的慈善捐助非但没有“冷却”,反而愈加踊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优良传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得到了准确而生动的诠释,也正因为如此,“重建家园”的愿景才能够拥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牢固的现实基础。
在这场全国性的救援战役中,上海始终保持高度的战斗热情。灾情刚刚发生,市委市政府就作出了“灾区需要什么,我们提供什么”的积极表态和明确指示,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上海在筹集和运输救灾物资、组建派遣医疗救援队以及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抗震救灾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很高的工作效率并取得成果。而昨天,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韩正市长又对下一步的救灾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其中,“公务员要节约每一分钱帮助灾区重建,市级机关今年经常性预算压缩10%,各区级机关经常性预算压缩5%,市级机关停止新增公务用车”的表述尤为引人注目。
温家宝总理在21日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指出,中央国家机关今年的公用经费支出一律比预算减少5%,用于抗震救灾。上海关于压缩机关预算开支的这一决定,不仅是对中央精神的积极响应和坚决贯彻,同时也是分担中央政府救灾压力的一种切实作为。而从另一个层面,起始于政府机关(包括每一位公务员)的节约行动将能够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带动上海全社会迅速形成节省开支、援助灾区的良好氛围,从而在更广阔的领域持续不断地掀起抗震救灾的高潮。
事实上,有太多具体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昨天,首批140余名来沪灾区伤员已经抵达,如何最大限度发挥上海的医疗技术优势以确保这些伤员得到最好的救治和最快的康复,如何为他们提供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包括妥善安置陪同家属),都是摆在我们眼前的现实课题。此外,围绕灾区来沪人员的安置及灾区在沪人员的安抚等大量工作,接下来也需要我们一一加以落实。我们理应认识到,救灾和重建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工程,不奉献真诚的爱心,不付出极大的劳力,无以为继,难以达成。而我们多做一点,灾区人民的家园就有可能早一天获得重建,灾区人民的生活就有可能早一天重新起航。从这个意义上讲,考验,也许才刚刚开始不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