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跨海大桥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还应该是一座“数字”的大桥,是一座“绿色”的大桥。在这一建桥理念的指导下,大桥的信息工程师们构建了一整套完善的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大桥建设又增添了一个亮点,为同类工程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一、以创新的思维解决技术问题
1、先期规划、明确目标
在整个项目进入招标阶段前,完成系统建设规划。该规划需涵盖项目建设期,同时考虑项目运营期的接口,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系统目标、系统功能、实现系统需具备的条件。以系统总体规划为指导,充分考虑管理中的实际需要,对项目建设期系统进行详细规划设计。
系统分为三个应用层次。面向社会公众的系统包括:杭州湾跨海大桥网站;面向参建单位的系统包括:视频监控系统、施工数据采集系统、信息发布平台、船舶GPS定位系统、可视化形象进度系统等;面向指挥部的系统包括:OA系统、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电视会议系统等。指挥部对所有系统拥有控制权与使用权;各参建单位对其中部分系统拥有使用权,并通过这些系统与指挥部进行所有数据的交换。
2、“零”投资构建网络平台
为满足规划要求,确保各应用系统的运行,必须构建基础通讯、网络系统平台。通讯网络平台由:局域网、公共传输网、无线数据传输网、无线移动通讯网络、有线电话通讯网络等组成,如果完全依靠指挥部投资建设,必然面临网络设备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系统维护工作量大等等诸多问题。对于一个建设项目,其使用时间有限,这样巨大的投资明显缺乏合理性。但是这个问题不解决,整个信息化的构想将无法实现。
指挥部认真分析了目前国内通讯市场的竞争态势,大胆提出了“用客户、用品牌换网络”的构想。大桥参建单位众多,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指挥部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引入公共通讯行业的竞争机制,依托公共通讯网络服务商,在项目建设领域中率先实现了“零”成本构建主干通讯、网络平台。这种模式是在国内工程建设领域信息化系统网络平台建设中首次有益的尝试。
3、建立新的信息分类体系,奠定“数字化大桥”的基础
建设“数字化大桥”是对传统的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出的挑战。传统的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是根据工程管理的要求,按照投资、质量、进度、文件、合同,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竣工阶段等方式,对各类信息进行分类。而“数字化大桥”的建设,除了要求所有存储的信息具有一般的应用属性,更重要的是所有存储信息必须具有物理位置属性,即所有信息应该与桥梁构件关联,便于工程技术人员根据构件查找信息。
根据施工图进行结构分解,大桥共由22949个结构构件、27917套机电设备,共50866个桥梁结构元素组成。符合工程实际的结构分解,为应用系统的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自主开发建立应用系统
在大桥项目正式开工前,指挥部主导实施完成了16个应用系统的建设,其核心部分由指挥部自主开发,外围部分直接采购由指挥部进行系统集成,依托各方优势迅速建立起整个信息化系统。简要介绍几个典型应用:
1、自主设计开发的施工数据采集系统。大桥《工程管理统一用表》共851张(种),我们对所有报表进行了“所见即所得”的全数字化处理,任何管理人员只要具有计算机基础应用水平,无需培训即可使用,凡按工程管理要求需要填报的表格均可以从网络中获得,报表填好后所有信息自下而上自动传送到指挥部的服务器中,所有报表数据与50688个桥梁结构元素关联,以此为核心进行各管理系统设计开发。
2、自主设计开发工程可视化进度管理与查询系统。实时体现工程进展情况,通过三维图形了解各施工部位的进展情况,并查询与各部位相关的工程文件。
3、自主设计开发设备管理系统。将所有设备数据,包括设备名称、生产厂家、联系地址、安装报告、维修手册、安装位置等信息装入系统,一旦设备发生故障,系统可快速查出故障设备所在的具体位置等相关信息,并在计算机中的三维图象上显示。
4、依靠网络通讯服务商免费提供的电视会议系统,为指挥部南、北两岸指挥中心之间构建起了基于网络的会议系统,为指挥部召开会议提供了便捷的途径,有效降低了交通成本。
5、基于网络通讯服务商的信息发布平台,我们进行了应用集成,对数千名建设者的手机号码进行登记造册,为指挥部内部、所有参建单位内部、指挥部与各单位之间,建立了重要的信息发布渠道,通过该系统所有参建单位均可向相关单位人员的手机发布各种信息,如:天气预报、各类通知、工程进度报告等等,成为所有单位进行信息发布的重要渠道。
7、在海中、陆地各标段设立视频监控点,有效解决了对施工现场的实时监控问题,指挥部各管理部门、监理单位、承包商可以在办公室及时了解现场施工情况,同时为事故的追究提供依据。
8、开发船舶GPS定位系统,实时了解施工船舶的位置,特别是台风季节可以及时掌握避台船只的位置,为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三、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模式
系统的有效运行是信息系统建设的根本,使管理信息系统真正有效运行需要各方面的积极参与,有效配合,为此,在大桥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工作中建立了:“组织、合同、制度”三大保障体系。
1、建立组织保障体系
指挥部成立了信息处,并明确了制定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规划,制定信息工作计划和管理制度;组织实施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建立项目信息管理的编码体系;组织软件开发与管理;对各方信息系统的应用进行管理等主要职责。2、建立合同保障体系
根据信息系统设计规划的要求,整个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必须由业主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三方共同参与。要把一个松散、临时的利益共同体,组合成一个完整、协调、有效运行的网络,只有依靠合同这一有效手段。因此在招投标阶段,我们将所有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近百项要求,包括通讯体系要求、网络平台构建技术要求、系统运行硬件要求、软件接口要求、应用软件配置要求、数据格式要求、数据交换时间要求、配合完成的工作要求等明确列入招标文件。
3、建立制度保障体系
信息处对工程进度款支付拥有一票否决权,一系列制度、措施保证了信息管理工作权责到位。根据合同中关于人员配置的要求,信息处、监理单位信息工程师、承包商信息工程师组成了三位一体的信息工作管理体系。编制了《杭州湾跨海大桥信息工作手册》等多个指导性文件,指导所有参建单位信息工作的开展,形成了思想统一、共同管理的局面。通过对承包商、监理信息工程师的培训、考核、日常工作检查、月度信息例会、年度总结、立功竞赛考评等多种途径强化信息管理工作,使各参建单位认识到信息管理工作与工程建设同等重要,使系统有效运行得到了有效保障。
大桥管理信息系统累计采集各类施工报表近80万份,数据1000多万个,工程照片1万多张,关键工序录像250份,施工监控录像3755小时。这些数据完整地记录了大桥建设的全过程,是大桥未来维护的基础数据,是世界跨海桥梁建设的宝贵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