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孕育了钱江潮奇观的杭州湾,我们即将见证着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车。现在,5月1日,当所有人的目光将都聚集在一点——杭州湾跨海大桥,不仅仅因为它拥有世界第一跨海长桥的桂冠,不仅仅因为它将给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更因为它是中国品牌、自主创新的海湾桥梁。
所有关注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人们都清楚地记得,在1993年宁波人提出要架设跨海大桥时,曾被不少专家称做是“天方夜谭”。当时跨海大桥建设仍是个“四无”——无桥型方案、无造桥设备、无具备经验的施工队伍、无技术规范和质量检验标准,再加上基于杭州湾特殊地理环境而形成的无先例的恶劣施工环境,即使美国桥梁建设领域的“百年老店”也只能望“湾”叹息,“这些问题我们从没遇到过”。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者们选择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自主创新。“中国的跨海大桥要打出中国的品牌。”大桥工程指挥部总指挥王勇的话掷地有声。
中国的品牌!这并不是一句轻轻松松的话语,在前期的探索中,建设部就用了长达10年锲而不舍的勘探和140个专题的科学论证,去摸清杭州湾的“脾气”和“性格”,更勿论后期繁杂的设计、施工。大桥建设部凭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扎扎实实地在中国的桥梁建设史上“闯”出了一番天地,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空白。截至目前,共有6项专利技术、8项部级工法获批,8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另外,大桥工程诞生了250多项技术革新。
对于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创新,建设者们扳着指头,如数家珍:自行研制的“大力士”“小天鹅号”双体自航中心起吊运架船和“天一号”单体自航中心起吊运架船能稳当当、轻而易举地吊起2200吨的70米箱梁;被称为“世界第一架”的滩涂区大吨位箱梁预制、运输、架设、施工技术,把梁上运梁架梁的最高纪录从900吨提升到了1400吨;堪比“定海神针”的大直径超长钢管桩设计、制造、防腐、施工成套技术的综合运用,提升我国桥梁钢管桩的制造和施工水平;练就“不坏之身”的混凝土结构防腐蚀设计,增加混凝土的密实性,不但保证了大桥100年设计使用年限的要求,而且为我国发展海洋环境下混凝土结构耐腐蚀研究,提供了具有实际意义的借鉴;精细到细节的跨海大桥信息化管理技术,对整体桥梁部位进行结构分解,形成2万多个结构构件,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数据结构化检索方式,为大桥乃至大型工程管理提供了有效的辅助手段。此外还有杭州湾跨海大桥河工模型与桥墩局部冲刷研究、跨海长桥全天候运行测量控制关健技术研究、灾害天气对跨海长桥行车安全的影响研究及对策等等。据测算,技术人员的自主创新,为大桥建设节约成本约10亿元。还有1亿元,乃群众性自主创新而成。1亿元的群众性自主创新真正印证了一句话——创新没有旁观者。
可以这么说,从始至终,创新贯穿着杭州湾跨海大桥。建造这一世界最长跨海大桥的设想就是一种思维的创新,后来的论证、设计、施工的整个过程,都贯穿着自主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设想是大胆的,论证是科学的,设计、施工则是胆魄和韧劲的结合。一朝玉虹飞跨,百代天堑途通。天堑通途,创新乃成!杭州湾跨海大桥犹如“多米诺”骨牌中的第一张,其创新冲击波必将在浙江“引爆”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创新革命,在各行各业,在城市农村。(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