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国华
(4月22日,记于余姚市四明山镇大山村)
今天一大早,我和调研组的同志就赶往余姚四明山镇大山村,开展创业创新专题调研。
一到村里,我们马上与村两委干部进行座谈,了解村里情况。担任二十多年支部书记的老党员朱喜欢非常感慨地说:“过去的大山村是‘割藤当腰带,柴子当棉袄,蜡烛横放倒,孟菜当早稻,乌糯吃到老’,那个时候穷啊。”新任村支书厉建江接着说:“今天的大山村面貌可不一样了,如今是‘水泥道路村村到,樱花红枫满山岙,老外住进农家房,农民致富有希望’。”
近几年来,大山村在市县两级的大力扶持下,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里共投入4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家家户户接通了自来水,村庄道路硬化,修通两条资源性机耕路,建成百亩白茶基地和一座小水电站,使原来一穷二白的集体经济,有了近30万元的稳定收入来源。
欣喜之余,当他们汇报到全村还有34户低收入农户,占全村总户数28%的时候,我心情顿感沉重。下午,我们一行在村干部的陪同下走访低收入农户,来到朱曹里自然村村民老姚家里,看着几件破旧的家具,摸着床上又硬又冷的棉被,心里一阵酸楚。在察看茶叶、花木基地的途中,我看到有相当数量的杉树被拦腰折断,有近三分之一的毛竹被压折、开裂,弯曲倒地。村干部告诉我,去冬今春的这场雨雪冰冻灾害,给村里的花卉苗木等山林特产和生活设施造成了200多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我感到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巩固脱贫成果,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浓雾笼罩的夜晚,山村显得格外宁静。回放着一天来的所见所闻,我的思绪久久难以平静。四明山作为革命老区,在战争年代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作出了巨大贡献,而目前还有少数群众的生活水平还这么低,在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帮扶欠发达地区农民群众创业富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攻坚任务显得更艰巨、更迫切。 (作者系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农办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