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闵侬 经国务院4月23日批准,4月24日起,A股市场证券交易印花税由3‰调整为1‰。回首此前几天,被广泛认为是“股改成功线”标志的3000点(上证指数)短暂失守;再回首中国证监会4月20日刚刚出台《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却并未有效缓解A股市场的非理性恐慌情绪;更回首过去3个月来,大量专家学者、代表委员、记者网民们热议“印花税调整”……我们对这次印花税调整由衷地感到欣慰。 我们欣慰,是因为股市管理层终于摆脱了干扰,解放了思想,顺应了民意,勇于纠正政策偏向,开始呵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中小投资者。 众所周知,在短短数月内,上证指数从6100点下跌到3000点,跌幅超过50%,下跌速度是近期全球主要股市之最。伴随这个巨大跌幅的是种种不正常现象:比如以中国平安为首的远超自身净资产总量的再融资要求;比如公募基金在6000点喊涨、在3000点做空的助涨杀跌行为;比如以中石油为首的权重股“去年48今年16”,令中小投资者目瞪口呆甚至从此不敢相信“价值投资”理念;比如“大小非”在2008年初集体解禁释放抛压,令市场失血乃至“失禁”……而这一系列乱象中,最能集中体现A股市场弊病的正是“印花税”。 “印花税问题”的实质并非它是3‰还是1‰,而在于它附带的三个“致命病菌”。其一,去年印花税数额超过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利润分红总额。当一个市场的交易成本高于市场的边际收入,这绝不会是一个正常有效的资本市场,而只能是负和博弈的“赌场”。 其二,去年印花税“5·30调整”开了此后一年多来“政策市”的先河,“5·30”后大量原本接受了市场经济理念的投资者重又以“看管理层脸色”为投资指南,先疯狂申购基金,再堆砌蓝筹泡沫,最近又绝望割肉杀跌……而股市本应具有的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市场功能却几乎丧失殆尽。 其三,从今年“两会”以来,各方呼吁纠正“5·30印花税问题”的呼声极高,甚至爆发了一场关于“要不要救市”的论战。论战本身虽无结论,但新政迟迟不出却产生了一个可怕的副作用,那就是很多股民看到“印花税上调容易回调难”,得出的结论就是“管理层乐于看到市场跌而不愿市场涨”。在这种几近绝望的预期下,才有了“大小非”们蜂拥而出、基金经理比赛做空、小股民们挥泪割肉的惨相。一个资本市场没有合理预期,近乎等于没有生命。 所幸的是,管理层终于清醒地意识到了内地新兴加转轨时期资本市场的特殊规律,及时对这一系列问题做出了必要的调整。我们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短短18年的历程中,“2008年4月23日”将是一个值得永远记录的日子,它见证了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转折,那就是随着A股市场的参与者越来越多、分布阶层越来越广、人民的财产性收入问题越来越得到最高决策层的重视,“资本市场的民生问题”终于成了一个不容回避的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4·23印花税调整”的意义甚至可以媲美“股权分置改革”。 在这场内地资本市场的“浴火重生”过程中,本报始终站在保护中小投资者的立场,呼唤“印花税调整”,更强烈呼唤“国资委及有关各方彻底履行股改承诺”,以此换回投资者的理性预期,为此我们甚至不惜与胡舒立女士等同行论战。然而,当今天管理层做出政策调整时,我们反而要向胡舒立等持“反对救市”观点的人们致敬。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反对救市,其出发点亦是消除“政策市”,建立“原生态”的资本市场。这种长期目标,其实和我们的理想不谋而合。而正是这种目的相同路径不同的探讨,让“真理越辩越明”,也为管理层充分了解民意、完善政策打开空间。 最后,我们想提醒中小投资者们,“4·23印花税调整”只是一项政策修正,本身不能代替对上市公司的价值判断,如盲目跟风炒作,亦是不明智的行为。投资活动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建立在对上市公司估值的基础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