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在船长施建申的眼里, “慈平”号气垫船的未来将和大桥紧密相连。
图2:“慈平”号气垫船一直是杭州湾上的一大明星。
图3:把船舱擦拭干净,迎接新一批观光客。记者戚颢摄
图4:码头外挂出了游船信息。
图5:家人陪着老人看大桥。记者江涛摄
在没有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日子里,她承载着人们渡过杭州湾,缩短了旅途时间,消除了两岸人民隔海相望的隐痛;在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日子里,她充当了许多角色———移动的工程指挥部、物资运输工程监测的工具船……有了杭州湾跨海大桥后,她又将担当起观光船的新角色,带着两岸人民奔驰在海上去欣赏那长虹卧波的人间奇迹。
潮起潮落, “慈平”号气垫船见证了这座美丽大桥过去、现在与未来。
交通需求催生气垫船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从慈溪到上海、嘉兴主要靠329国道和萧甬铁路,旅途时间长达8~10小时,而连接杭州湾南北两岸的是滚装车渡轮,过海不仅速度慢,而且由于杭州湾上风大浪急,通航率受天气条件制约很大。再加上慈溪沿海有10公里的淤积滩涂,一般的船舶很难近距离靠岸,车辆又不能进去,于是当时的慈溪市领导想到了花巨资引进一艘气垫船来缓解这一交通难题。
1992年6月16日, “慈平”号全垫升气垫船投入营运。通航那天杭州湾南岸人山人海,人们争相目睹这一新型的交通工具。 “慈平”号气垫船仅用45分钟横渡杭州湾,把慈溪至上海的总里程缩短了3/5,慈溪至上海只需4.5小时,比原来减少了一半。
由于气垫船具有高速、舒适的特性,宁波、余姚、上虞等地也有部分旅客纷纷“弃陆走水”。因而,一段时间内,气垫船票一票难求,全程60余元的票价在上海黑市上升至150元。自1994年10月至1995年10月一年时间里,这艘新颖豪华的100客位气垫船安全输送旅客6.7万人次,平均每天接送上海、宁波、嘉兴等地旅客200多人次。
大桥带给气垫船第二春
1998年下半年开始,因为沪杭甬高速的开通,使得一度兴旺的“慈平”号生意急转直下,经营每况愈下。是走是留,成为气垫船面对的艰难选择。不过,当时杭州湾建大桥的消息已有传闻,气垫船的经营方认为,如果大桥开建,那将是气垫船大展身手的时候。气垫船静静地等待着。
伴随着2003年6月杭州湾跨海大桥奠基的礼炮声, “慈平”号又迎来了第二春,气垫船所属的慈平公司在服务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中走出困境。
杭州湾跨海大桥桥轴线南岸有长达近10公里的滩涂区,潮差最大达7米,也就是说,当涨潮时,岸边水深也只有1~2米,退潮时,滩涂露出水面有近10公里,无论何种常规船舶均无法做到随时启航。而全垫升气垫船具有水陆两用的功能,不论潮高潮低,都能随时启航。
“慈平”号气垫船又有了用武之地。在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中,世界桥梁权威林同炎先生、国内著名桥梁专家李国豪先生,省、市有关领导等都曾相继乘船进行实地考察。
为了更好地配合大桥建设任务,气垫船还进行改造,使该船的动力更强大,抗风浪能力更强,还设置舱外观察位置。该船先后为大桥工程指挥部实施专程航行500多航次,对大桥建桥工程中的海上交通、后勤保障、物资运输、质量监督、海上作业点的检查以及海上测量作业、滩涂抢险救助、新闻报道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气垫船新角色:观光船
45岁的现任“慈平”号气垫船的船长施建申,开气垫船已经14年了。当全长36公里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于2007年6月架设好最后一块桥板时,他很清晰地知道,气垫船也将再一次转变角色,变成一艘旅游观光船。
记得去年十一长假,大桥边的气垫船码头又出现了人山人海观赏大桥的景象,施船长很兴奋地说: “10月1日一天估计有10万多人次参观大桥。我们公司也曾对旅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接近百分之百的旅客都喜欢乘气垫船参观杭州湾跨海大桥,一些来自周边地区的客商和游客还反应,到慈溪不看大桥,就等于没来过慈溪一样。”有了市场,气垫船的经营又红红火火起来。
记者在采访的时候,恰逢来自北京的游客包下了气垫船要出海观赏大桥。施建申把驾驶室擦得亮堂堂的,开着船出发。眼前的杭州湾大桥,他已看了千万遍,但每次看到一股自豪感与使命感就油然而生,他说起气垫船的将来,每一句话,都离不开杭州湾跨海大桥: “通车后,气垫船可以继续为大桥服务,比如对大桥滩涂区下部结构的正常巡视检查和维修作业、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和安全保卫等等工作。船与大桥将形影不离!”记者卢科霞实习生钱笑玲
百岁老寿星的心愿:
跨过大桥游上海
去年6月,杭州湾跨海大桥合龙贯通。慈溪市崇寿镇海运村102岁的老寿星屠爱爱和子孙们同游大桥,见证了这历史性的一刻。回来后,这个五代同堂家族的成员们渐渐发现老人常常一个人驻立在村头,朝着大桥的方向遥望。对老人而言,这座大桥意味着太多。
老人1906年出生在庵东镇崔北村。在老人童年的记忆里,紧邻渔村的杭州湾既是哺育海边人的无尽宝藏,又是夺走无数村民和亲人的无情杀手。最悲惨的一次,邻居张大爷带着全家渡海探亲,船在海里翻没,无一人生还。同样的一个梦,崔北村不知道多少人做过———有一天杭州湾上建起跨海大桥,天堑变通途。
1923年,屠爱爱嫁给庵东镇后生陈文德。1958年,两人搬到了崇寿镇的海运村。次年,一场政治运动冲击了这个家庭,小学教师陈文德被遣送到对岸的嘉兴下放劳改,时间长达2年。屠爱爱与丈夫隔海相望。在那段艰难岁月里,屠爱爱不止一次想过,如果杭州湾上有座桥,她就能走过大海,见到日思夜想的丈夫。2年后,夫妻重逢,屠爱爱才知道丈夫的想法也和她一样。
1983年,77岁的陈文德离开人世,留下屠爱爱倔强地等待。
2007年6月26日,大桥合龙。前一天,屠爱爱在20多名家人和商报记者的陪同下游览大桥,亲眼看到了父辈的理想、丈夫的心愿成为现实。3天后,商报《百岁渔家女喜游大桥》报道刊出,当天的报纸被老人全家当成宝贝。
转眼快1年过去了,但那天的游桥经历依然是全家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那天是大桥顾问给我们做导游”,“桥上还在施工,我们只能站在远处眺望,有点遗憾”,“大桥顾问说,要登大桥恐怕得等到通车的那天”……
因为怀着期待,等待大桥通车的日子显得格外漫长。老人的孙女陈华珍说,上次合龙时老人在大桥畔逗留了半个多小时,老人其实很想上去走一走,看一看杭州湾,最好能跨过大海,走到繁华的大上海。这个心愿虽然老人没说,但大家都看得出来。
昨天,老人的孙媳妇鲁金冲终于下决心,“倘若奶奶的身体吃得消,挑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们全家人再带奶奶游一次大桥,这一次一定开过杭州湾,开进上海,一偿奶奶所愿。”屠爱爱坐在一旁,一脸笑意。记者胡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