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永峰 经国务院法制办同意,“青年节”放假适用人群为14至28周岁的青年,3亿多青年将于每年5月4日放假半天。(4月22日《人民日报》) 身为七十年代生人,虽然我已经不再年轻,但是仍然不甘心地自称为“我们青年人”——这样说是有现实根据的,因为我一直被告知按照联合国的标准,青年人的上限是45周岁。也正是基于此,我才能理解,为什么很多年龄都上了40岁的各路杰出人士,还能被评选为上到十大杰出青年,下到各种获得五四奖章获得者等各种专属青年人的称号。但是国务院法制办的五四放假青年的年龄标准一公布,我就有点坐不住了,往轻里说是发现自己不再是青年人了,往重里说是发现自己已经不知道谁是青年人了。五四“放假青年”和“获奖青年”咋就不是一拨人呢? 任何概念的内容都会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青年”的概念也概莫能外。比如,联合国于1985年国际青年年首次将青年年龄界定为15至24岁之间,其后年龄上限又一路行情看涨,到了45岁。更新的提法也不绝于耳,2002年10月15日《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称“国际卫生组织已经把青年的年龄上限划到了60这个数字只要60岁以下都可以称之为青年人。”这样一个“青年”各自表述的做法,使青年概念的使用出现了泛化的倾向。 国务院法制办提到的五四青年节放假的适用人群年龄段,是有标准出处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章规定:团员年龄的上下限是14至28周岁。说到底,这个“青年”也是一个政治概念。但是我还是有点糊涂。以每年一次评选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来说,几乎没有一届的获选者年龄全部在14至28周岁的范围内,相反的,倒是有不少人的年龄在四十开外,直逼联合国认定的年龄上限。为什么会出现青年标准的双轨制呢?难道五四“放假青年”和“获奖青年”不该是一拨人吗? 麻烦的问题是,超过28周岁的青年怎么办,他们是不是青年,其政治权益如何才能得到保障?国务院法制办同意的“青年节”放假适用人群为14至28周岁的青年,那么,28周岁以后的人应该称为什么,是“新中年”,还是“老青年”?这似乎是抬杠的问题,在放假这一福利面前,变得越来越需要搞清楚。高永峰 (上海 职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