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夹 | 返回宁波网首页 | 博客 | 论坛 | 时尚 | 娱乐 | 影院 | 电视 | 音乐 | 健康 | 汽车 | 旅游
对 话 BO播报 三江时评 网友播报 网上调查 网友贴图 论坛精贴 点击排行 网上电视 外媒看宁波 图 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地产商抛出“银行先死论”想吓唬谁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4月23日 09:03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27802780  重要报料本网付酬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4月11日,在博鳌论坛“对话房地产”分论坛上,向来喜欢语出惊人的一位房地产商再次放言,如果楼市泡沫破灭,“要死肯定是银行先死,房地产商后死。”

  在地产、银行利益捆绑日益紧密的今天,“银行先死论”并非没有道理,但是有前提的:一是银行贷款过多过滥,房地产企业破产将会拖垮银行;二是房地产泡沫过于严重,银行难以承受巨大泡沫急剧破灭之重;三是中国住房市场趋于饱和,即便房价回归理性价位也无人接盘;四是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失控,整个经济出现全面衰退。

  近年来,房地产企业贷款的确占银行贷款比例较高。但情况并不太严重。关于这一点,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去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就明确表示,“中国的房贷起步时间不太长,总的比重不算大”。“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各家商业银行在掌握住房信贷风险控制和条件上,中国掌握得都不错”。而且“在中国各项银行业务中,房贷业务实际上是质量比较好的业务。”

  近日,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当房价下跌10%时,不会对我行产生影响;当房价下跌20%时,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当下跌到30%以上时,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这里的下跌,当然不是指单个城市,更不是指具体的一两家房地产企业,而是指全国70多个大中城市的房价。而这种可能又有多大呢?看看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一组数据,“一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

  从楼市泡沫来看,也无须多担心。中国楼市有泡沫吗?虽然一些地产商向来否认这一点,但答案还是肯定的。这从2006-2007年房价的疯狂上涨及各地“地王”的频现可以看出来。但总体来看,楼市泡沫并不太严重,一方面房价进入快速上涨通道也就这一两年的事;另一方面,从去年开始中央就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以抑制房价上涨势头。

  而住房市场情形又是如何呢?比较乐观。首先,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将来,中国住房市场的刚性需求依旧很大;其次,当前中国楼市之所以出现低迷,关键在房价远远超出普通居民的购买能力。一旦房价趋向合理,政策调控基本到位,清冷的楼市必然再次火暴。如此,房地产行业又岂能会死掉?

  再说,对于当前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中央的目的其实很明显,就是要抑制狂热的投资冲动,促使过高的房价趋向理性,又要从根本上促进中国房地产行业和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正如著名经济学家樊刚所言,“宏观调控政策的目的就是要使泡沫小一点,使市场波动小一点……如果及时调控,早点调控,波动小一点,就可以‘软着陆’”。原建设部副部长姜伟新(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也早就说过,调控总的原则是“既要防止房价过高过快上涨,也要防止过快过猛下降”。

  其实,抛出“银行先死论”的地产商不是不明白,很大程度上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在中国房地产领域,这位地产商可谓典型的“唱多”派。房价飞涨时,他言要涨;楼市低迷时,他依旧表示还要涨;当同行王石表示拐点来临时,他还是继续对房价看好。而当宏观调控威力日益逼近,许多房地产企业面临破产风险时,他才突然大为不满地嚷道,“要死肯定是银行先死,房地产商后死”。

  这位地产商为什么这么说,表面上看是忧国忧民,实质上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他之所以扯出“银行先死”的大旗,无非是提醒决策者,宏观调控过猛了,宏观调控该收兵了,否则会玉石俱焚。只是,在国家宏观经济持续向好,房地产行业日趋健康理性的当下,抛出这一谬论,究竟想吓唬谁呢?

稿源: 中国证券报  编辑: 崔燕
相关报道
[ [发表评论]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专题 分类
宁 波 热 点 国 内 聚 焦
国 际 纵 横 年 度 专 题
社 会 热 点 文 化 教 育
综 艺 娱 乐 体 育 天 地
实 用 宝 典 科 技 财 经
最新 专题
揭密"响一声"电话吸费
不洁桶装水引爆甲肝疫情
争议中国网民抵制家乐福
应对极端气候频现
人民币汇率屡创新低
进入更多专题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
0574-27802780 87685148
热线传真
0574-27802780
投稿邮箱
edit@cnnb.com.cn
报料邮箱
news@cnnb.com.cn
联系地址
宁波灵桥路768号中国宁波网
邮政编码 31504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浙ICP备0501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