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夹 | 返回宁波网首页 | 博客 | 论坛 | 时尚 | 娱乐 | 影院 | 电视 | 音乐 | 健康 | 汽车 | 旅游
对 话 BO播报 三江时评 网友播报 网上调查 网友贴图 论坛精贴 点击排行 网上电视 外媒看宁波 图 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人民币升值 如何影响亚洲货币?(汇市)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4月09日 11:17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27802780  重要报料本网付酬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瑞银外汇策略师尼赞-伊德利斯认为,菲律宾比索、韩元和印尼盾将获益,而马来西亚林吉特会逐渐失去投资者青睐

  背景自2005年7月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由于国际经济结构失衡的调整,加之近期促进美元进一步贬值的诸多因素影响,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已逾10%。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自10月24日冲破7.50大关后,始终保持在7.50内,且人民币呈继续升值趋势。

  关于人民币升值对亚洲经济的影响,有观点认为,人民币升值会带动亚洲货币集体升值,从而帮助改善全球失衡的局面。也就是说,如果人民币重估,其他亚洲经济体也会更愿意重估本币,进而会使得亚洲货币集体对美元升值,最终达到缩减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的目的。

  而英国央行在今年7月发布的工作报告《人民币重估对亚洲地区影响》中反驳了上述观点。报告指出,中国自身的出口增长与其他高收入的亚洲伙伴经济体呈正相关,那些主要向中国及其它国家出口消费品的亚洲经济体的出口不大可能因为人民币升值而获得显著提升,而那些向中国出口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亚洲经济体的出口反而会有所下降;而且,这些亚洲国家也大多和中国一样拥有巨大的经常账户盈余和外汇储备。因此,人民币升值可能引发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也会降低日本、韩国等经济体的出口,造成这些国家GDP增长放缓,从而引发本币贬值压力。

  那么,人民币升值对于亚洲其他国家货币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瑞银外汇策略师尼赞·伊德利斯(NizamIdris)认为,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或者再次发生一次性重估,对亚洲各国货币的影响是不同的。他的研究表明,菲律宾比索、韩元和印尼盾将从中获益,即出现升值;而一度被作为人民币替代货币(proxy)的马来西亚林吉特将会贬值,逐渐失去投资者的青睐。

  伊德利斯提出这一结论的出发点是人民币将逐渐加速升值,同时不排除人民币一次性升值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他认为无论发生哪种情况,在目前的美元/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NDF)市场都不会产生很大价值;而近期菲律宾比索、韩元、印尼盾与人民币汇率呈现出紧密相关性,而且是建立在基本面基础上的,假若人民币升值加速或一次性升值的话,上述货币在所有亚洲货币中将成为最好的人民币替代货币。

  伊德利斯指出,判断哪些货币将从人民币升值中获益的根据有两个。其一,要看某一经济体与中国的贸易关系。通过统计计算,他发现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在所有亚洲国家中与中国的贸易关联最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些经济体在贸易领域与中国更为直接的竞争关系。因此,人民币升值可能为这些作为中国出口竞争者的经济体提供更大空间,使得它们的货币升值更可能被进口商所接受。

  其二,要看其货币对人民币币值浮动的历史β系数(β系数是衡量收益率相对波动的指标)。由于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与中国在出口方面处于竞争地位,因此其货币对人民币的三个月、六个月和十二个月的β系数值始终较高,同理,印度卢比对人民币的β值近来也呈现出增高趋势。

  另一方面,他并不认为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全球需求会因人民币升值而受挫。在人民币变得更为强势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将促进中国的消费需求,以及中国从其生产伙伴国——例如韩国——的进口。

  而一度被默认为人民币替代货币的马来西亚林吉特,其对人民币的β值在近几个月中有所缩减。他认为这主要是由于马来西亚未能如其他亚洲国家的工业部门那样参与到中国经济增长的进程之中,从而弱化了与中国的经济关系。

稿源: 《财经》杂志  编辑: 崔燕
相关报道
[ [发表评论]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专题 分类
宁 波 热 点 国 内 聚 焦
国 际 纵 横 年 度 专 题
社 会 热 点 文 化 教 育
综 艺 娱 乐 体 育 天 地
实 用 宝 典 科 技 财 经
最新 专题
【专题】飞行员集体罢工
【专题】3G
十万大学生到村任职
摩托罗拉一分为二
中国大飞机之路
进入更多专题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
0574-27802780 87685148
热线传真
0574-27802780
投稿邮箱
edit@cnnb.com.cn
报料邮箱
news@cnnb.com.cn
联系地址
宁波灵桥路768号中国宁波网
邮政编码 31504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浙ICP备0501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