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燕 发自上海
“人民币升值是不是太快了?”
“还不够快,人民币最好从今天开始一下子涨到6.8,赶快稳定下来。”
4月7日,上海一家民营企业老总掩饰不住激动的情绪对记者说,“长痛不如短痛,人民币升值就要一步到位,不然给国际炒家创造很多机会。”
4月7日,央行公布的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7.0020元,“7关口”触手可及。
2008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加速。3个月内,1美元就足足贬值了0.3元。年初1美元可以兑换人民币7.2996元,现在1美元只能兑换人民币7元左右。
更换币种解燃眉之急
面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咄咄逼人的升值势头,一些出口企业开始尝试使用欧元、澳元、英镑甚至人民币来报价。而沿用美元报价的企业通过提价的方式来转嫁压力。
新加坡上市的造船商中远投资(新加坡)有限公司总裁季海生近期表示,为了减少美元继续贬值给公司带来的影响,新的销售合同将以人民币计价。
季海生表示,新合同已开始用人民币报价,有些客户可能会接受,有些则不然。中远投资(新加坡)目前拥有价值65亿美元合约,但公司在中国国内造船厂的劳动力成本以人民币支付。
意华斯国际贸易有限公司黄雪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客户不大可能使用非美元结算,欧洲客户相对容易接受用欧元结算,因为美元波动比较大,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也随之波动,用欧元结算相对价格比较稳定。
不是所有的出口企业都能遇到“通情达理”的进口商。“尝试了很多次,但是客户就是不同意。对于本国货币强势的进口商来讲,用美元结算还是最划算的。”上述企业老总表示,言语中无不透露出苦涩。
尽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单边升值,但是人民币相对于欧元却是贬值的。目前,1欧元可以兑换人民币11元,但在2005年7月汇改之初,1欧元大约可以兑换人民币10元。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仍然采用美元报价的企业,现在基本通过提价的方式来转嫁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报价的有效期可短可长,有的只有5-10天,有的在1-2个月,也有长达2-3个月。
“国外客户不可能老是接受涨价,一些客户已经在准备跟其他地区的供应商联系,但更换供应商有一定周期。”黄雪峰说,“人民币升值从长远来看,问题比较大。”
就业问题忽视不得
历时两年半的升值“马拉松”,损失的是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
上述企业老总表示,目前中国的出口价格跟竞争对手相似,中国正在失去优势,大量的订单已经转到中国以外的地方,中国除了劳动力成本以外,其他优势已经丧失殆尽。
据意华斯国际贸易有限公司黄雪峰介绍,该贸易公司旗下有个厂家,品牌和质量都不如韩国一家工厂生产的同类产品,但是价格已经十分接近。
上述企业老总对于人民币对美元当前的加速升值大为不解。“如果人民币升值是为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但是产业结构调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改变产品结构是很困难的事,而且中小企业没有资金来进行转产。”
他预计,在未来6至12个月内,中国会出现严重的就业问题。“在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大量工厂都在倒闭,如果倒闭5万至10万家中小型企业,按照每个企业300个就业岗位计算,就是1500万个就业岗位。”
这或许并非危言耸听。雷曼兄弟亚洲经济学家孙明春在近日发布的报告中指出,去年末在广东、福建等南方省份,成千上万的出口导向型企业由于成本上升和利润缩水等原因停产关闭。“如果出口增长下滑,将有更多的企业退出。”孙明春认为,人民币对美元自去年10月以来加快升值(5个月升值6%)的动因,对抗通胀多于减少贸易顺差。孙明春认为,随着通胀压力的放缓和失业率的上升,预计消费者物价指数涨幅将从上半年的超过7%下滑至第三季度的4.5%,第二季度出口增长率将在6年来首次跌至20%以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