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随着中国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招,大学生头顶的光环虽然暗淡不少,但是在很多人的眼光看来,大学生这三个字也许依然是鱼跃龙门的象征。而对于那些出身农村的学生而言,这更是他们改变沿袭父辈命运的惟一道路。
从2002年左右,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实施的大学生村官工程,却颠覆了大学生三个字的传统定义。相当一批毕业生在同辈们拼命留在城市的潮流中,却逆向走进乡村。
是什么促使他们做出了这样的决定?青春的激情与理想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将如何飞扬?处于嬗变期的中国农村社会,将以什么样的姿态接纳他们?他们又将如何影响一个乡村的具体命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节目从5日起推出特别报道《嬗变》。
深秋的晨雾还没有散去。河南省平顶山下辖的汝州市小屯镇张庄村村民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在村口,记者就远远看到一个穿黑色旧夹克的年轻人,在村边的豆子地中手持镰刀,弯腰割着田间那半人多高的豆子。同行的汝州市组织部的干部告诉记者,他就是小屯镇张庄村党支部副书记蒋卫东。
蒋卫东,男,36岁。华东冶金学院大专毕业生,平顶山市科技局主任科员,正科级。现任小屯镇张庄村党支部副书记。是平顶山市级别最高、年龄最大的大学生村官。
在采访中,蒋卫东看见记者来了,赶忙放下手中的农活。趟出豆子地迎了过来。蒋卫东中等个头,体形偏瘦但很硬朗。黝黑的国字形脸上棱角分明,脊背稍稍有点弯曲。他的脚上穿着一双沾满泥土的黑色布鞋,其中一只鞋的鞋帮已经开裂,微微露出了脚趾头。蒋卫东三步并做两步来到我们面前,先把那双沾着柴草沫儿的手,在半旧的牛仔裤上蹭了蹭。然后伸过手来和我们握手寒暄。这幅标准的庄稼人形象,很难让人与大学毕业生,曾在政府机关工作过的科级干部联系在一起。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到张庄村当这个党支部副书记的?”
蒋卫东:“去年04年的二月份”
记者:那你怎么想到离开那个正科级到这个村里来呢做这个村支书呢”?
蒋卫东:“这样说吧,也不说大的方面,就说我个人,因为老家就在农村,在农村长大,对农村的工作比较熟悉,还是有感情。机关工作比较空,事事形式,你来了我就办,整天盖盖章签签字,组织组织,不那么具体,我觉得那没啥意义。”
记者:“从你的外表形象,刚一进村给我的感觉跟大学生之间的反差比较大,你挺融入到农村工作当中去,你每年也跟着他们一块收割啊种粮食吗?”
蒋卫东:“是的,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去年刚来的时候,那时候收麦子的时候,他们在收麦子,我去帮忙的时候,那天我穿的西服,他们说,哎呀把你的衣服弄脏了吧,我感到很不好意思,我以后来很少穿那么干净的衣服。老百姓也是好意,说我们太脏了,把你衣服弄脏了,我非常不好意思,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角色不一样了,现在是在农村了,不能西装革履了”。
地处河南省中部的汝州市,下辖4个镇,11个乡,446个行政村,共有人口7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0.2万人。2003年10月汝州开始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截止目前,汝州每个村都有一名大学生村官,普及率100%。蒋卫东就是其中的一员。
根据河南省委组织部部长叶冬松的说法,今后3年至5年的时间里,河南省每个村都要配备一名大学生村官。凡是年龄在35周岁以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不受应届、往届和专业等限制,均可提出申请。
叶冬松说:积极实施大学生村干部计划,为开辟大学生就业创业新渠道,优化农村的干部队伍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计划用三到五年的时间,争取实现每个村有一名高校毕业生。
实际上,汝州市也并不是第一个实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地方政府。浙江、四川,江西,江苏,青海等省都有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出炉。大学生村官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的名词。
各地在宣传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时候,都毫不吝啬地将新鲜血液、改变农村现状等这样的词语赠与他们。人们愿意相信,经过大学熔炉,具有文化知识的大学生们有能力也有责任改变中国农村的现状。对于很多大学毕业生来讲,不论他们作出这样的选择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大都希望在广袤的农村土地上有一番作为。但关键是这番作为能有多大,怎样来施展。
在河南省汝州市的大学生村官里,蒋卫东可以算个特殊人物。曾是平顶山科技局主任科员的他,行政级别至今依然是科级。他所在的小屯镇张庄村位于当地著名的“虎狼爬岭”上,自然条件差。到处是碎石乱岗,村里几乎没有两层以上的建筑。蒋卫东的角色是村党支部副书记。刚开始的时候,老百姓对他并不看好。
蒋卫东:“一开始有一种距离感,他以为你是上面来的,说空话的,不过通过走访群众给群众扎扎实实办一些事情,群众已经接受了,以前好像是把你看成是驻队干部拉,”
记者:有没有群众问你你是不是到这镀金来了,驻队来了?
蒋卫东:“有啊,以前他们问我是驻队的来了,称我就是驻队干部,我说我是咱村的干部,是咱村的副支书,任职。”
从国家机关干部到村党支部副书记的蒋卫东,首先面临的就是角色的转换。
记者:现在一干这村官以后是什么感觉?”
蒋卫东:“求人的多,那时候是人求我,现在是我求人。”
为了消除与村民间的距离感,蒋卫东开始筹划着做一些实际的事情,以期争取村民们的信任。很快。他就把“要想富,先修路”的公式活学活用地用在了张庄。千百年来,张庄与外界的唯一通道就是一条环绕山梁的坑坑洼洼的石砬子路,吃水都要到山外去挑。蒋卫东决定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为张庄修路、架水管。
然而,这个为村民谋福利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显然没有蒋卫东最初设想的那么顺利。
蒋卫东:“因为那个路走他们的道路了,规划的时候占用他们的耕地了,老百姓不让,说老百姓要吃粮食,我说修路阿是造福子孙的,通过村里给他们补助一些粮食,反正坐工作太难了,跑到他家几趟,我当时给他们讲,修好了路你们给孩子说个媳妇也好找啊,他们说我们人老几辈子没走过路也走过来了,也娶到媳妇了,最后我说修桥补路都是积公德的,给他们递烟啊,最后农村中长辈也接受了。”
通过蒋卫东的积极筹资、多方奔波,今年9月份,一条1.5公里长的水泥路很快修成了,昔日贫困的张庄村与临近的一条国道紧紧地“焊接”在一起。记者注意到,那条在山梁上蜿蜒盘旋的水泥小道很狭窄,部分路段连错车都是问题,但即便如此,蒋卫东也付出了不少的气力。
蒋卫东:“就说以前那个修路资金吧,通过找同学的同学的关系跑郑州跑了几趟,又跑三门峡,最后落实的时候,各个部门都要去,像架水管这个问题,架水管的时候,村里不能让老百姓掏钱,去水利局去平顶山市水利局,有时候找不到人,去了不下四五趟,有时候电话联系上了,到那又见不到人”。
蒋卫东说,农村的实际情况与自己当初的想象还是反差很大。
蒋卫东:“反差不小,一开始觉得凭自己以前的工作经验吧,和以前毕业以后进机关的工作能力完全能胜任能干好,可一接触实际工作,不行,每一点每一滴你都要亲自做到。”
在张庄村,蒋卫东已经逐渐被村民所接受。但是蒋卫东为此也付出了辛酸和努力。这一切正如他自己所言,都是当初进入张庄村的时候没有想到的。蒋卫东为村民们修公路、架水管,实际上更多地用到了自己的社会资源,这和他之前所担任的职位有相当大的关系。而对于那些刚刚中走出大学校门,没有社会经验,没有社会关系的大学生而言,在农村相对艰苦的生活条件,贫乏的精神生活的重压之下,他们能够以自己的意志撑起一片天空吗?同样在河南省汝州市,同样是村官的呼远征,正在承受着这种意志的考验。
昨天的新闻纵横,我们播出了大学生村官报道的第一集。36岁的大学生村官蒋卫东自愿离开国家机关,到河南省汝州市的张庄村当了一名村官。作为村官的蒋为东而言,不仅面临着角色的转换,他还通过运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为农民们办了几件实事,并被村民所接纳。
蒋卫东能够做到这一点,与他比较充足的社会经验、广泛的社会关系以及较为成熟的性格和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那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们,并不具备蒋卫东这样的条件,在农村相对艰苦的生存条件下,他们必须经受各种困难的考验。据了解,河南省汝州市的村官中,30%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的年龄结构都在30岁以下。呼远征就是其中的一员。
他能凭借自己的理想和意志,撑起农村的一片天空吗?
记者:派到咱们村的大学生村官叫什么呀?
梁占柱:“胡远征”。
记者:他现在干什么去了?
梁占柱:“去查危房去了,天一下雨它就查危房去了。”
呼远征是汝州市年龄最小的大学生村官,只有22岁,就职于汝洲市尚庄乡米庙村。在一个秋雨霏霏的上午,记者来到米庙村村委会,村支书梁占柱说:远征刚刚出去,今天下雨,他查危房去了。
记者:你是几点就从村委会大院出来的?
呼远征:我六点多就起床了,八点多就过来了。转了两家了,帮忙收鸡蛋。下雨天吗,都能收十三四箱。
在村西头村民李大娘的养鸡场里,记者找到了呼远征。由于养鸡场的房顶有几处正在漏雨,呼远征正和李大娘蹲在鸡笼前,匆忙捡着鸡笼里的鸡蛋。令记者惊讶的不是呼远征那双沾着鸡粪的双手,而是他那身颇为城市化的装束。在简陋的鸡舍中格外扎眼。
记者:那你现在这个装束很像公司白领,带着眼镜,学生气十足,西装革履,头发梳得也很精致,如果你在村边一站,我不感觉你是一个副村长,或是一个农民,象来这做调研的学生,农民有没有一种距离感。
呼远征:“这衣服平常也穿,没有距离,挺亲切的。”
帮村民收完鸡蛋,呼远征带记者回到他的住处。
记者:住在楼上啊,在这屋住,你将近2年都在着住吗?
呼远征:对啊。
记者:这屋怎么还有计划生育啊?
呼远征:先住这个屋。
米庙村计划生育办公室位于村委会二楼,这个15平方米的房间,既是呼远征的卧室又是他的办公室。屋内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木椅和一个旅行箱,陈设极为简单。
记者:那你现在管计划生育什么?
呼远征:管计划生育。还帮着群众办一些证件,身份证,一胎准生证,二胎准生证,流动户口,采伐证,我们可以代办。
记者:那你刚干村官的时候,酸甜哭辣也好,有什么经历?
呼远征:刚来的时候特别新鲜,但是过了一个星期之后感觉很郁闷。感觉这地方真是很苦,没有城里舒服。
记者:苦到什么程度啊?
呼远征:我们就喝那井水啊,有时候里面还有虫子,没有自来水。
2004年4月,装潢设计专业毕业的呼远征,刚刚走出河南省中州大学的校门,就在父亲要求下,报名参加了村官任职考试。报考村官虽然并非呼远征的本意,但他还是到汝州市米庙村走马上任了。
呼远征:我是老大,爸爸无论如何让我留在他身边,我爸对我要求很严的。他要求我学习考公务员的几门课,不断的学习,公务员不是择优录用吗,也是一次机会吗。”
呼远征说,刚进入农村的时候,感到非常不适应,但是经过短暂的磨合之后,现在已经与农民相处的非常融洽了。
呼远征:就跟哪天我转道一个菜园子,我帮他锄草,一个农妇非常慌张地跑到家把仅有的几个苹果让我吃。我当时接到苹果的感觉,简直无法形容。
在米庙村,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个村民,村民们对他们这位年轻的村民委员会副主任的印象都非常不错。
记者:那你觉得呼远征在这工作的怎么样?
村民:来了一年多了,工作可努力呢。
记者:跟老百姓,村民关系怎么样?
村民:村民关系可以,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干工作干得很实在。
如今的呼远征除了衣着上依然保持着鲜明的城市特色外,其他方面,已经逐渐地融入到乡村固有的环境之中。呼远征每天的工作,并不复杂。就象他自己所说的,仅仅一个月,他就熟悉了村里的各项工作。
表面上看起来,简单、平静,似乎就是呼远征村官生活的典型特征。但随着交谈的深入,记者却越来越感受到呼远征那颗并不平静,甚至有些沸腾的内心。
现实与理想之间,到底有多大差距?
“有的领导说了村官下去要搞经济,有的说了村官下去要包计划生育,要包信访,所以现在我们村官也很矛盾。”
村官呼远征的归宿究竟在哪里?
大病保险啊,其他方面的劳动保障啊,这个方面政策规定还是有缺陷的。
“到时候年纪又大了,找工作也不好找了,真要有那种情况,束手无策的感觉,很悲哀。”
河南省汝州市尚庄乡米庙村在当地属于贫困村。农民们除了种粮,养鸡之外,没有其他的任何副业。一些村民告诉记者,他们非常希望呼远征的到来能够帮助他们改变这种落后的经济面貌。
记者:那你对他们最大的希望是什么?
村民:能带一些致富的项目,我们村比较贫穷,对他的两点要求啊,致富项目和贷款。
呼远征说,虽然自己是遵从父亲的要求来当村官,但是他的确很想在农村有一番作为,为百姓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然而,对于米庙村村民的期待,呼远征真是感到无能为力。
呼远征:有的说远征能不能开一个网吧,有的说能不能贷两万块钱呀,*我说你干网吧必须五十台机器以上,每台机器的面积还要够,现在没有这个能力,两三万块钱我能不能给你贷呢,我一个月只有五六百块钱。我只能帮你小额贷款。
呼远征说:心有余,力不足,其实是很多大学生村官共同面临的一个困境。
呼远征:很多刚毕业的,我感觉他们非常正直,还没有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一种决心想弄点事情。我希望上级能拨给村官一些资金,让他们去搞项目,现在我问过很多乡的村官‘搞项目没有?’他们说‘搞项目需要地和资金’,现在没有地也没有资金,很难。呼远征目前被抽调到乡里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中心,主要的工作是为群众办理各种证件。呼远征说,对于自己的定位,他越来越感觉到迷茫。
记者:据你了解汝州市委他们派你下来的时候,他们认为你最重要的工作职责是什么?
呼远征:发展经济,但是现在对于我们的定位我们也搞不懂了,有的领导说了村官下去要搞经济,有的说了村官下去要包计划生育,要包信访,这些全部都安排到村官身上,所以现在我们村官也很矛盾。
记者:那你对你的定位有一种迷失,是吧?
呼远征:对。
在采访中,我发现汝洲市的大部分农村仍然处在一种欠发达的经济状态之下,对于担任村官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开创一番事业的愿望。但现实中创业资金的匮乏、工作环境的恶劣、办事手续的繁杂,以及薄弱的社会关系,等等这些因素,都让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村官们面对现实望而却步。既而产生的是失落和迷茫。和呼远征的接触中,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如果没有成果的激励,在日复一日的循环往复中,不知道他们的激情和梦想还能够持续多久?
呼远征坦诚地告诉记者,虽然自己担当了村民委员会副主任一职,但是对自己的未来,仍然充满了深深的忧虑。
呼远征:像我们这儿他们说了不行了要解散。保险之类的我们都没有享受,我们只有基本工资和一百块钱的生活补助,其他的都没有。
河南省有关政策规定:大学生村官任职三年。在职工作人员,由原单位保留级别、编制和待遇;而呼远征这些非在职的村官,大专毕业每月工资474元,本科毕业每月499元。外加交通补助100元。全部由地方财政支付。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的劳动保障。
记者:那比如说这期间你生病了,都是自己解决的?
呼远征:是,没有医疗保险,没有住房公积金这些东西,只有发工资,感觉心里没数。最起码要有编制吧,事业编制吧,享受各种待遇吧,医疗保险啊,养老保险啊,住房基金啊,而这现在什么都没有。到时候年纪又大了,找工作也不好找了,到时候就失业了,真要有那种情况,束手无策的感觉,很悲哀。
呼远征的忧虑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主管河南省汝州市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汝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志伟也深有同感。
张志伟:这个现在还是比较缺乏的。你比如说他现在有病了,有病了来找我,我就给他解决不了问题啊。政策上没有啊,我弄不来啊,尽管我非常同情,想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就是打工的民工,你也应该给人家完善啊。大病保险啊,其他方面的劳动保障啊,这个方面政策规定还是有缺陷的。
河南省有关政策规定:如果乡镇机关招考公务员时,原则上优先从任职3年以上的非在职大学生村官中录取。呼远征说,他现在只能寄希望于三年之后的公务员招考。
在汝州市的大学生村官中,呼远征是一个很典型的代表。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这些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一方面必然有着改变现实的理想和激情,一方面又必须面对农村现实的困境,同时并不完善的劳动保障制度也让他们的未来如履薄冰。和他们相比,浙江省慈溪市的大学生村官们经历的却又是另外一种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