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中国太保(27.98,-2.47,-8.11%,吧)因为首发一般法人配售股份解冻,遭到大规模套现,使其成为继中国国航(17.21,-0.62,-3.48%,吧)在2006年8月份破发后,首只市场价低于IPO发行价的上市公司。与此同时,昨日沪深两市A、B股市值合计23.60万亿,继3月24日以后再次创下调整以来新低。
四只大盘股面临“破发”压力
中国太保的“破发”使整个次新股板块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除了中国太保以3月26日的收盘价计算低于30元IPO发行价的6.73%以外,还有中海集运(6.90,-0.14,-1.99%,吧)、建设银行(6.95,0.00,0.00%,吧)、中国石油(18.53,-0.48,-2.52%,吧)和中煤能源(18.53,0.17,0.93%,吧)的市场价格比IPO发行价仅高出10%以内的幅度。中海集运仅高出4.23%,将考验IPO发行价的支撑。
近期市场表现显示,含H股的首发上市公司的二级市场价格距离IPO发行价较为接近,后续可能会因为首发战略投资者配售股解冻而遭到抛压,导致出现"破发",重演中国太保的一幕。2007年实施首发的建设银行、交通银行(10.00,-0.02,-0.20%,吧)、中信银行(7.24,0.07,0.98%,吧)、中国神华(44.35,0.38,0.86%,吧)、中国远洋(27.32,0.03,0.11%,吧)等都将在2008年陆续进入战略投资者配售股解冻的时间。另外,公募增发已经获得股东大会讨论通过的中国平安(52.19,1.11,2.17%,吧)、浦发银行(33.04,1.61,5.12%,吧)、美的电器(32.97,-0.33,-0.99%,吧)、招商地产(46.00,0.07,0.15%,吧)等多家上市公司,若获得发审委通过、且在后续实施阶段,依然处于整体市场运行环境不佳的状况,则仍有面临"破发"的可能。目前,除了3月5日福晶科技(20.10,-0.83,-3.97%,吧)实施了首发以外,公开信息显示再无首发新股的安排,较差的市场走势已经使A股市场的融资功能面临考验。
58只次新股市值缩水51.24%
自2007年10月份至今,沪深两市首发上市的A股共有58只。若以3月26日的收盘价和首发上市首日的收盘价相对比,58只股票中低于首发上市首日的收盘价的有51只,占近九成的比例。其中,广陆数测(26.25,0.30,1.16%,吧)、江特电机(28.95,-0.13,-0.45%,吧)、延华智能(17.50,-0.02,-0.11%,吧)、新嘉联(15.60,0.30,1.96%,吧)、准油股份(16.65,0.37,2.27%,吧)、合肥城建(21.28,0.15,0.71%,吧)、达意隆(14.38,0.42,3.01%,吧)、飞马国际(17.72,0.71,4.17%,吧)、独一味、中国石油共10只股票的上市首日收盘价,为上市以来至目前的最高收盘价。
与上市首日收盘价相比,截至昨日,58只股票A股总市值合计损失49195.44亿元,缩水幅度高达51.24%。其中,中国石油总市值损失就达到41176.78亿元。
47家公司增发“破发”
2007年1月份至2008年2月份,沪深两市共有196只A股上市公司实施了216次增发,包括176次定向增发,40次公募增发。考虑除权因素,47家上市公司的目前市场价格低于增发价。其中,18家公司为定向增发,29家公司为公募增发。对于跌破增发价的上市公司,公募发行方式“破发”的概率较大。
从发行时间上看,32家上市公司是在2007年10月份以来实施增发的,所占比例近七成。在整体市场处于下跌阶段实施增发的上市公司,出现“破发”的现象较多。这主要是因为相关法规要求,公募增发的“发行价格应不低于公告招股意向书前二十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或前一个交易日的均价”,私募增发的“发行价格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二十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的百分之九十,定价基准日可在董事会公告日、股东大会决议日、发行首日中选择”。这些规定造成了上述下跌阶段“破发”的比例大,公募增发“破发”数量多。实施增发上市公司“破发”的47家上市公司A股总市值和实施增发前的收盘价相比合计共减少6270.78亿元。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