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8日电(记者刘健、朱薇)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支出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这是财政支农投入增长数额最高的一年,体现了中央对加强“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投入大幅增加,如何用好也是一篇大文章。
用好“三农”资金,就要用到农民最需要的地方。前两年,一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建起的“示范新村”集中在比较富裕的“典型”村,在农民眼里“好看不好学”,示范与整体工作进展脱节。老百姓形象地说:“示范村吃肉,推广村喝汤,普及村泪汪汪”。如何杜绝这种让农民们“闹心”的事继续发生,考量着各级政府行政是否科学。
用好“三农”资金,就要用在解决农民行路难、吃水难、科技推广难上,多花在改善农民生活上。中央财政的“三农”支出尽管增加了很多,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如何把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到刀刃上,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效益,更需要各地政府多动脑筋。来自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盛娅农代表举例说,同是种辣椒,从卖辣椒到卖辣椒酱,农民收入成倍增加,而把辣椒酱再制成化工原料辣红素,产值增加百倍。政府应当在这些增值项目发展上舍得投入。
用好“三农”资金,就要多向中西部落后地区倾斜,多向生活困难的农民倾斜,多“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近年来,由于一些地方支出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完善等诸多原因,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建立严格的支出、监管机制,对于实现农业投资效益最大化也是十分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