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两会”,无论是会场内的代表委员,还是会场外的普通市民,对于政府的预算总是格外关注。因为“钱袋子”里每一分钱的使用,都关乎每一个人。
翻开今年的预算草案报告,“钱袋子”里的“家底”清晰呈现:全市地方财政支出预算2573亿元,比2007年增长16.9%。
其中,市本级支出预算952亿元,比2007年增长23.6%;区县级财政支出预算1621亿元,同比增长13.2%。
2573亿元这块大“蛋糕”如何切?代表、委员们表示:要按照公共财政优化支出结构的要求,将新增财力集中用于改善民生,从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稳步提高民生项目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温暖更多百姓。
192亿元,保障就业更“笃定”
家住大连路的杨老太今年87岁。由于从没工作过,2006年9月以前,她从没拿过工资,也没有医疗保险。2006年9月起,上海将高龄无保障老人纳入全市社会保障体系,符合条件的老人不仅每月可以拿到460元养老金,还能享受一定比例的医疗保险待遇。杨老太高兴地说,政府的“钱袋子”越满,用在老百姓头上的钱才会越多。
正如杨老太说的那样,2003年以来的预算报告显示,随着财政收入的逐年增长,财政支出也逐年增长。2003年,收入1105.3亿元,支出1104.3亿元;2004年,收入1399.7亿元,支出1398.3亿元;2005年,收入1680.2亿元,支出1676.3亿元;2006年,收入1827亿元,支出1815.9亿元;2007年,收入2343.7亿元,支出2313.6亿元,总量双双突破2000亿元大关。在这当中,用于保障、就业的支出自然也“水涨船高”。
代表、委员们认为,财政支出从“确保公共需求”,到“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再到“突出公共保障重点”,体现了以民生为导向的财政支出体系的建立,“吃饭财政”正向“民生财政”转变。程霄玉委员说,随着高龄无保障老人、职工遗属、少儿学生、重残无业人员等的纳保,上海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仅去年,全市财政就为此落实补贴资金9.2亿元。
预算报告披露,今年,市级财政将安排社会保障、就业和廉租房等支出共计192亿元,占市级财政支出20.2%。这笔支出将继续用于加大对基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投入力度,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扩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落实廉租房住房保障资金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完善和落实因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被及时提上了政府的议事日程。
程霄玉委员对此表示满意的同时提出建议:完善社保体系,要注重统筹兼顾;促进就业政策,要注重完善青年就业政策。要通过财政补贴,扶持和培育青年职业见习基地,鼓励企业对青年员工进行技能培训。“钱多了,也要用到刀口上。”
244亿元,教科文卫均衡发展
黄浦区尚文中学学生小庞家庭经济困难。2006年起,政府对近4万名低保和特殊困难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免书本费、免学杂费和补助生活费),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85万名学生免收学杂费等。像小庞那样的家庭困难学生,上学负担一下子轻了下来。而让他们得益的,正是政府财政的大力投入。
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这些年来,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已从7700元提高到了8500元。祝卫、周纪平等代表认为:只有不断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才能确保教育支出符合“法定增长”。
今年,市级财政将安排教育、科技、公益性文化、医疗卫生等支出244亿元,约占市级财政支出的25.6%。代表、委员们表示,在确保教育、科技支出等符合“法定增长”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将财政投向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等。
宗福先、袁园等委员表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离不开财政投入的支持。要区分市场化运作项目和公益性项目,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层次,实施财政的分类投入机制,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此外,今年,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切实做到收支两条线管理,实行基本药品“零差率”。诸葛立荣委员认为,实行基本药品“零差率”后,医疗机构的差价让利部分,必须由财政进行补贴,这样才能确保医疗机构安心做好服务。
徐民富代表表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应该均衡化发展。因此,财政投入应该更加注重“补差”,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把财政支出投向最需要的地方。
469亿元,“三农”扶持力度大
去年7月,崇明县三星柑橘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茅永新在市工商局领到了上海市首批001号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2002年起,三星农民开始种植柑橘,经过几年发展,镇上形成了8000多亩的柑橘种植规模,专业合作社也随之成立。农民们都说,“大伙儿能有今天,离不开经济林补贴政策的扶持。”
近年来,本市公共财政坚持向支持“三农”问题倾斜。根据国务院有关意见,支农资金必须达到“三个高于”,即:增量高于上年;预算内支农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直接用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资金量高于上年。2006年,全市财政支农资金305.9亿元;2007年,全市财政支农资金386.3亿元,均达到“三个高于”要求。
预算报告显示,今年,全市财政支农资金将达469亿元,明显高于2007年投入,将主要用于落实粮食、生猪、奶牛生产等各项补贴政策。对此,代表、委员们普遍表示认可:469亿元的投入达到“三个高于”的要求,政府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将更大。
许复新委员表示,财政投入除了主要用于生产补贴外,还应投向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化发展,农村基础设施、远郊经济薄弱村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此外,支农资金的投入应根据不同郊区农业比重的大小实施差别化政策。承担“菜篮子”、“米袋子”工程的郊区,农业份额大、经济基础薄弱,因此财政投入应有所倾斜。在“保基础”的前提下,还要向特色、规模农业倾斜,进一步支持特色、规模农业做大做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