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关于大部制改革的讨论最近多了起来——这当然不是无缘由的。随着2008年全国“两会”的日益临近,一些可能涉及到机构整合的部门,备受关注。
大部制改革,顾名思义,是将政府部门当中职能相近、业务范围趋同的一些机构进行归并整合,是对当年机构重组时沿用专业化思路的一种反思和回归。最近明确提出要进行大部制改革的中央文件,是党的十七大报告。该报告指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可以说,这是中央在新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对行政体制改革的一种新思考和新办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简言之,大部制改革,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型的需要,是加强政府决策的需要,也是节约行政成本的需要。究其根本,大部制改革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政府结构、减少部门间协调成本的必要举措。尽管组建新的金融部委、新的运输部门以及能源部门等,都还在讨论当中,没有最后定论,但从这些涉及到的相关机构情况来看,大部制改革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党近年来所反复强调的,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但观目前的行政机构设置,存在着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等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势必会影响到政府职责体系的健全,会影响到政府职能转型的实现。政府职能转型不只是官员的态度问题,更是一个制度命题。在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的情形下,事实上,政府职能是很难真正做到转型的。很多时候,由于部门间的疏漏抑或推诿,政府行政执行力就会大打折扣。
加强政府决策、提高行政效率亦是政府改革所期望达到的目标,但这依赖于优化的政府结构。如果不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的局面,效能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话。坦率而言,目前的政府机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由于政府职能的分散,以及一些部门之间互相牵扯,导致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受到影响,更使得部门之间的协调成本大大增加,监管程序变得过于繁杂。而政府内部的问题,必然会逐渐影响到微观经济和社会层面。
另外,大部制改革也是节约行政成本的需要。政府机构新一轮的归并整合,不仅可以节约部际之间协调成本,也将会直接减少行政运行成本。众所周知,政府行政运行成本过高,一直是备受质疑。从近些年的情况看,每年的行政管理费支出一般都会在财政总支出的20%以上,实在颇为可观。而以往多次难言成功的机构改革,未能对降低行政运行成本起到太大作用。行政成本过高,与浪费、腐败等问题密切相关,也与政府机构设置庞大相关。有学者曾指出,比之一些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我国的政府部门设置明显偏多。政府部门过于庞大,不仅于提高政府决策能力无益,也增加了行政费用。
2008年全国“两会”临近,正逢政府换届,国务院组成部门也因之作出相应调整,机构设置再作改革,当是适时之举。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大部制改革改掉的不仅是具体的行政机构,还将会影响到一些政府官员的岗位重新安排以及众多公务人员的工作调整,可以说,它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因此,大部制改革注定不是轻松的任务。长期以来形成的部门利益格局,将要因此次改革而在很大程度予以调整,故改革阻力不可避免。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的现象是中国通往更和谐社会的一道刺眼的风景,改变一些部门将权力利益化的现实,将是政府改革必须发力的重心之一。这就要求,主导改革者一方面要有坚定的决心,另一方面,也要讲究相应的策略与方法。
与此同时,大部制改革将凸显出一些部门行政权力的集中化现象——这当然是改革本身必然伴随而来的。如何加强对行政权力有效的监督,如何更好地利用人大等权力机构的力量,如何利用好群众的监督和舆论的监督,依然还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进程中需要正视的问题。当然,我们的大部制改革,虚心借鉴别国的成功经验,稳健、有序地推进改革,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我们期待改革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