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委制”先规划后改革
记者滕晓萌
以“大部委制”为标志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吹响了“集结号”。
有学者透露,即将水落石出的方案中,国务院下属部委通过整合,将由原有的28个缩减为21个,按照政务、社务、经务、监管等四大功能划分。
此前传闻已久的运输部(整合交通部、民航总局、铁道部、邮政总局)、农林水利部(整合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能源部、环保部(整合环保总局和气象总局)等新的“大部门”,都在方案之中。
“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总体规划”,2月20日,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表示,本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以往五次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事先制订完善的规划,而不是依赖领导个人喜好和判断。
在汪玉凯看来,可能出台的总体规划方案另一个亮点,即在政府内部,将决策、执行、监督权力分开,从而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也将令政府运行更加顺畅。“大部委制改革能否成功,将直接影响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败。”
之前改革缺乏规划
《21世纪》:外界目前非常关注即将出台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规划方案,为什么这个方案对本轮行政改革如此重要?
汪玉凯:中国过去行政体制改革中最大问题之一,就是缺乏整体规划,有明显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而且改革的整体方案不具备权威性和长期性。以至于到现在,我们政府的整体权力结构、组织架构依然没有相对稳定,形成一种有效的治理结构。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作为一个大国的政府,我们的政府组成部门究竟应该保持一个什么的数量,主要应集中那些领域,如何尽早使其相对能够法定化,所有这些重要问题至今仍然没有答案,甚至没有从决策层面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论证和比较,这就使历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然带有“人为”而不是“法治”的色彩。
因此,这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功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制定一个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要明确未来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组织结构,政务、社会事务、经济事务管理部门的总体数量,决策、执行、监管部门的法律关系等。如果不能对这些关系政府管理组织架构、规则、程序、运行机制等重要问题做出总体规划,就很难使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21世纪》:从目前的政府架构和运行机制来看,哪些问题需要在方案中重点厘清?
汪玉凯:现在政府治理有几个问题,一个是部门设置太多,导致政出多门;政府的社会职能没有完全分开,每一个部门下面还有大量协会等官办的“二政府”存在。这样会导致政府运作成本高、效率低、部门利益被强调等弊病。
《21世纪》:能否具体谈谈部门设置的问题,规划方案中可能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汪玉凯:关于政府部门的设置,其实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发达国家,不管是美国、英国、日本,大概的内阁部门都保持在12到18个不等。其中大致按照“三三制”,1/3是管理政务的部门, 1/3管理经济事务,1/3管理社会事务。而且你会发现,各主要发达国家设置的部委从称谓到范围都很相似,比如外交、财政、司法、内务、国防、商务、农业、教育、卫生、环境、能源、国土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目前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管理社会和管理经济的部门严重交叉,比如卫生部,和10余个部门的职能都有重叠,这些都需要在总体规划中规范。
规划具备可操作性
《21世纪》:目前的消息显示,总体规划可能将国务院部委缩减为21个,按照政务、经务、社务、监管分开,这是否是一个比较好的思路?
汪玉凯:对,我看到了这个方案,也认为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案,我建议在政府部门内部再将决策、执行、监督分开。总体规划应该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方案,具有可操作性,而不会只解决战略问题。等到3月份规划通过全国人大会议审议,本轮行政体制改革的大方向就可以确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