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实际上是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一直重点发展的、可以海上机动部署的先进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初期主要用于在大气层外(100千米以上的高度)拦截处于中段飞行的近程和中程弹道导弹,远期也将具有防御中远程、甚至远程弹道导弹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当政时,美国把这种系统称之为“海基高层防御”系统或“海军全战区防御”系统,后来又称之为“海基中段防御”系统,2002年美国导弹防御局将其更名为“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
该系统是以美国海军“提康德罗加”(CG一47)级巡洋舰和“阿利·伯克”(DDG一51)级驱逐舰上现有的、用于拦截飞机和拦截反舰巡航导弹的“宙斯盾武器系统”(AWS)为基础,改进了原有的AN/SPY-1相控阵雷达和“标准一2”IV型防空导弹,采用美国“战略防御倡议”计划所开发出来的先进动能拦截弹技术,研制出一种新的“标准一3”动能拦截弹。对AN/SPY-1相控阵雷达的改进,主要包括改进雷达的计算机程序,使之从原来只能探测和跟踪低空飞行的飞机和巡航导弹目标,升级为也可以用于探测和跟踪在高空飞行的弹道导弹目标;通过改进雷达可编程的波形,提高雷达探测弹道导弹目标的距离分辨率;采用新的“弹道导弹防御信号处理机”,不断提高SPY-I雷达实时探测、跟踪和识别弹道导弹目标的能力。新研制的“标准一3”拦截弹采用了“标准一2”IV型防空导弹原有的MK72和MKl04两级助推火箭,通过增加一个新的第三级助推火箭和一个新的动能弹头,组成一种能够用于在大气层外拦截弹道导弹的“标准一3”I型动能拦截弹。这种拦截弹的动能弹头内没有炸药,而是借助其高速飞行时所具有的巨大动能,通过直接碰撞拦截并摧毁弹道导弹或其弹头。一个可以独立作战的“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将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经过改进的SPY-1相控阵雷达,主要用于探测、跟踪和识别目标;二是经过一定改进的指挥控制、作战管理和通信系统;三是用于拦截并摧毁来袭弹道导弹的“标准一3”I型拦截弹。
经过十佘载的研究、发展和试验,美国在研制“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方面已经取得重大成功。自2002年以来,美国导弹防御局已经先后对该系统进行了12次拦截弹道导弹靶弹的飞行试验(不包括日本的这次试验),10次获得成功,并于2005年开始部署。到2007年底,美国海军已经先后完成对3艘宙斯盾巡洋舰和7艘宙斯盾驱逐舰的改进,总共部署了21枚“标准一3”IA型拦截弹,可以在海上担负弹道导弹防御任务。按照现在的计划,到2009年,美国海军将完成18艘宙斯盾军舰(3艘巡洋舰,15艘驱逐舰)的改进,把“标准一3”IA型拦截弹的部署数量增加到53枚;到2013年前后,将把“标准一3”I型拦截弹的部署数量进一步扩大到132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