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6月6日电(记者张奇志张乐)为接轨上海,扩大开放,浙江省最近提出重大战略举措:培育发展环杭州湾产业带,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使这里成为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环杭州湾区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包括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这6个城市。据2002年国家统计局统计 ,这个区域的萧山、绍兴、鄞州、慈溪、余杭、余姚、海宁、嘉善、桐乡、上虞、平湖、海盐、嵊泗13个县市均列全国县(市)社会经济综合百强。
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今年早些时候提出,浙江要以杭州湾地区为先导,主动接轨上海,从基础设施到信息化建设、产业分工、能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等多方面进行合作,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
浙江省长吕祖善在最近的一个会议上指出,环杭州湾地区临近上海,沿江临港,交通便利,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要努力使其成为该省接轨上海,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大平台和大载体。
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其"龙头"城市--上海,正在给环杭州湾区域的产业集群提供更加宽广的国际化"大通道"。在上海,已经有184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中国总部进驻,预计到2005年可达250家左右,还有5000多家商务办事处。
环杭州湾各地政府和产业界人士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机会的价值,"接轨上海"的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据了解,在环杭州湾区域5万多家企业中,如今已经有一半以上已在或即将在上海设点和建立总部。
据悉,浙江省政府已初步框定这一区域6个城市的四大联动原则:以联动布局发展环杭州湾产业为核心;以联动发展环杭州湾城市连绵带为依托;以联动发展各类园区为抓手;以联动建设基础设施为支撑,形成大园区、大企业、大项目联动的发展模式,促进环杭州湾区域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环杭州湾诸城市的政府高层已形成共识:将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成"城市的新区和重要功能区"、"外资民资的集聚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区"和"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环杭州湾沿岸各市县在建的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规划面积已达600多平方公里。这里已拥有一大批已成规模的产业集群,如嘉善木业、海宁皮革经编、萧绍平原的化纤纺织,直到慈溪家电、嵊州领带、余姚塑料和宁波服装。这些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上占据了强势地位。
据一些经济专家分析,环杭州湾的产业群已经在发挥集聚效应。以化纤产业群为例,在全国同行业销售收入前30名企业中,集聚于杭州湾区域的就有8家,使这里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化纤产业带之一。发达的化纤产业群又为杭州湾沿岸的纺织业提供了强大的上游产业链,仅绍兴一个县,纺织面料就占了全国总产量的15%以上。
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开始在环杭州湾崛起。以杭州为中心,沿钱塘江两岸向绍兴、宁波、嘉兴、湖州辐射,集聚了全省70%以上的微电子企业,形成了鲜明的分工协作体系,使杭州湾地区的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占全省80%以上,软件产业规模占全省90%以上。该区域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于去年底超过1000亿元,成为国内继北京、上海等地之后的新兴IT产业基地。
不过,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徐鸿道认为,目前承载这些产业集群的各类园区基本上是以行政区划为界限,是传统的行政区经济的产物。今后应突破行政区划,以产业集群的主要聚集地为核心来组织专业化分工。
据了解,浙江省将选择一批集聚和辐射效应大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如杭州经济开发区、宁波经济开发区、绍兴袍江工业区等,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扩大区域范围,享受统一的优惠政策,进行高标准规划建设,将园区打造成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区块、环杭州湾地区的工业新城。
在环杭州湾产业带规划发展的初步设想中,对6个城市基础设施联动建设也确定了大致的框架。其中对接长江三角洲网络的重点是:加快沪杭城际快速轨道交通、湖嘉乍铁路连接上海浦东铁路建设;拓宽沪杭高速公路、杭州湾跨海大桥和杭宁高速公路建设,推进沪杭甬高速公路二通道规划建设;推进甬舟港域一体化建设;加快长湖申线、杭甬运河等内河航道改造;加快天荒坪第二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推进上海至杭州天然气支干线建设。
在今年的浙江省"两会"上,环杭州湾经济带的未来发展就成为与会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代表、委员认为,把实施"环杭州湾"发展战略作为浙江经济新一轮腾飞的切入点的时机已经成熟,"环杭州湾"应该成为新世纪浙江经济最重要的发展极、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桥头堡"。
统计资料表明,环杭州湾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十分优越。据统计,这一地区人口占浙江的50.65%左右,国土面积占浙江的44.7%左右,而其2000年GDP却占全省的72.4%左右,人均GDP是全省平均的1.42倍,是全国平均的3倍。(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