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永斌 一只成年雌性东北虎,在宜昌三峡森林野生动物世界内被猎杀。新闻报道中,没有鲜血淋淋的现场描绘,“剥皮”、“被割头”——几个饱含冷感的字眼,凛冽而充满寒意。一种无声的力量,向人们控诉着什么。“东北虎—丛林之王”的简介,此时更像无奈奏响的挽歌,让人们极力去追忆,勾画它们曾经呼啸山林的雄姿。 野外生存的“家园”被挤兑,在强势的人类面前,被迫接受圈养的老虎们,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享受”着人类赋予的“幸福”生活。然而,它们最终没能躲过黑夜射出的暗箭。在动物园内被盗杀,无言沉默的老虎,如果它能发声,我相信它一定想知道:这是为什么? 几天前,我们刚刚读到另一出几乎相同的悲剧。12月13日,《南方周末》以“猎杀大熊猫疑云”为标题,揭开了近20年来被盗猎大熊猫的档案。同为珍稀濒危的物种,它们的“身价”为它们的生命带来了危险。人们能做的,只是侦破案情,并进一步反思。保护,永远没有破坏来得迅捷。 此前,我们还只是直观地猜测,丧尽天良的走私偷猎分子,为了利益,不惜穿山走野,亲手毁灭那些可爱的生灵。然而新揭开的大熊猫被猎杀档案证明,杀戮并不止于走私偷猎者的明火。保护区内的一些山民,有些出于贪婪,有些也算为生计所迫,面对走私者的高价,他们首先端起了猎枪。他们对地形和踪迹的熟悉,使猎杀变得简单。 话语是十分沉痛的:“警方破获了很多起猎杀大熊猫倒卖皮张的案件,然而抓获的几乎都是雅安(大熊猫保护区)本地贪心愚昧无知的山民,究竟抓了几个收购大熊猫皮张的外来犯罪分子呢?”——某种意义上的监守自盗,只能让人们再次陷入深度沉寂。 宜昌这只被杀害的老虎,进一步的案情还有待警方的侦查。人们给出了老虎为什么遇害的三种可能,其中两种猜想与内部人员受利益诱惑有关。尽管还未有最后的结论,但这或许将给人们内心再添一个悲情的印记。 其实,回答“为什么”,答案实在太过显然。我们能进一步思考的内容已然不多。只能先感受一些困惑——对利益的追逐,是推动社会向前的驱动力,有些利益是正当的,有些利益是绝对不正当的,我们能建立起怎样的逐利机制,以抑制不正当得利的冲动,消除一些屠杀和血腥。 还应看到,杀戮并不止于东北虎们,不止于大熊猫们。只是它们的容颜可能永远只停留于影像与记忆,我们的悲悯才那么真切,为一些不可预见的命运揪心。回过头来,我们不缺少发现:另一些物种,同样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在这个地球上消退。但它们“身价”太过卑微,没有引起太多人的紧张和在意。 欣慰的是,生活决不会只剩下绝望。一些懂得善待的人们,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努力。持续两个多月的陕西华南虎事件,尽管最后演变出了更深远的政治学意义,但它的初始出发点,毕竟是出于对一个虎种的保护。也因为关注,才凝结起那么密集的舆情。整个社会,不管是参与的个人,还是不遗余力的媒体,都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只能期待这些投入,能收获一个多方面圆满的回应,涤净一些利益不正当滋生的土壤。我们也能从一些既有事实或蛛丝马迹中,寻找到对未来的更多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