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那么,应怎样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呢?
一般认为,世界范围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从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演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启动的。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各国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不同,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上也不同,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如美国、加拿大等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凭借发达的现代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农用机械取代人力和畜力,通过扩大单位农场种植面积和经营规模,提高农产品的总产量。二是如日本、荷兰等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把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等措施,提高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三是如法国、德国等土地、劳动力比较适中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既重视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又重视科学技术推广应用。今日国内聚焦
世界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史表明,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都非常注重立足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唯有从实际出发才是取得成功的正确选择。
实现农业现代化在我国也并不是一个新提法,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但对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其基本内涵是什么等问题的认识,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综合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可以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作如下概括: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这样来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第一,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科技贡献率低20~30个百分点。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等来提高农业效益。第二,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第三,以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我国有2.5亿左右农户,不仅数量多、规模小,而且结构、行为相似,要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非常困难,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举办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使农民真正享受到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润。第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如果吃饭问题解决不好,工业化、城镇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将难以持续进行。因此,必须把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
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在具体工作中,尤其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