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
何其正,男,51岁,绍兴嵊州人,江北区洪塘街道邵家渡村种植户。
我虽然文化不高,但十七大报告我是认认真真学习了,尤其是报告中说到的“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真是说到我的心坎里了。尽管我是一名外乡人,但宁波人没把咱当外人看,而是创造条件,让我在第二故乡这片土地上收获了新的希望。
我老家在绍兴嵊州的山区里,为了摆脱贫困,1995年,我携妻带子来到了江北区洪塘街道的邵家渡村。在村委会的帮助下,我承包了86亩荒地种植水稻,又花了3000多元钱,买下了3间废弃的房子,一家人由此安顿下来。
说实话,当时江北农村的环境不尽如人意,村民们住的是低矮的土房,村里没有一条水泥路,河道里的水也经常发黑发臭。我想在这儿挣到钱后再回老家去。于是,一家人就开始了艰辛的劳作生活,当年收入达到7000多元,全家人也看到了希望。
闲暇的时候,我在想,除了种水稻,能不能种些收成更好的作物。1999年,我参加了村里的第二轮土地承包,除了承包10多亩水稻田,又种了20亩黄花梨。目前,20亩黄花梨的年产量可达到3万多公斤。从2004年开始,我又搞起了生态种植,在果园里陆续养了900多只鸡。这样,果园里土壤的土质逐渐改善了,而我单养鸡的年收入也有1万多元。
我这个外来户也渐渐地融入了当地的生活,感到自己的事业与当地的经济发展联系得越来越紧密。在遇到种植难题时,我经常向江北区的农技专家请教,每到台风季节,区、街道和村里就会提前预告,有好的种植经验我也常常与村民们一道分享。不久前,我被推荐为“新洪塘人”候选人。
与此同时,村里的面貌也焕然一新。泥泞路变成了水泥路,公交车通到了村口,露天粪缸全部取消……我们一家也住进了宽敞的新楼房。(王威 汤碧琴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