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新闻网讯(记者朱宗杰)走在镇海区蛟川街道的棉丰村村道上,四川话、安徽话、江苏话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乡音方言不绝于耳,在这个农村户籍人口1500左右的村庄里,居住着的外来务工人员却足有1万多人,是本村人口的7倍多。令人称奇的是,这么多外来“新”棉丰人与本地“老”棉丰人团结互助、和谐相处,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记者了解到,这是棉丰村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化管理促进和谐发展结下的一颗硕果。
棉丰村地处镇海西郊,毗邻镇海炼化、石化三公司等多家大工程单位。这样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全国各地1万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来村里居住,成为“新”棉丰人。村党委书记胡茂钿说,这么多的“新”棉丰人如何与“老”棉丰人和谐相处,维护社会稳定,成为一个新的课题。而且由于征地招工等多种原因,村居住人员非常复杂,除大量外来人口外,本地户籍的许多家庭成员既有农村户口,又有城市户口,这些都带来了社会治安、劳动就业、计划生育等难题。
为此,镇海提出了“三加三加一”对策。所谓“三加三”就是在原来的村党委、村委会和合作社的基础上,相对应地新建3个组织,在村党委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一是以外来人口党员为主,建立党支部;二是以外来人口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为主旨,建立管理委员会;三是由棉丰村辖区29家企事业单位联合发起,成立共建理事会。最后一个“加一”,就是区和街道将政府管理职能延伸,在棉丰村建立社区工作站。
来自江苏邳州的高翔5年前从老家来到棉丰村打工,租住在房东陈美月家。说起房东,高翔是一脸的感激,他说:“陈阿姨待我像家人一样,丝毫没有当外地人看。有时我回来晚了,她就帮我收进衣服;有时还帮着帮我照看小孩……一句话,我们相处得很友好。”一旁的房东陈阿姨则笑着对记者说,“租住的外来务工人员其实就是我们的客户,对待客户当然需要热情和尊重;而且,进了棉丰村的门,就是一村人了,他们也是我们的邻居,邻居之间肯定需要互帮互助。”这样的观念已经成为村子里每一个本地人和外地人心中的共识,大家彼此受影响,慢慢就形成了和睦相处。如今在棉丰村里,房东、房客亲如一家的比比皆是。“房客上班去,下雨了,房东帮着收衣服;房客工作回来晚了,在房东家蹭上一顿饭;有一些电工技术的房客帮助房东修理简单的电器什么的,这些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胡茂钿说。
来自江苏省徐州市的季飞对这些体会也颇深。他在棉丰村打工已有14年,如今靠着自己的正派公道和在群众树立起的威信,担任了棉丰村新棉丰人党支部副书记和新棉丰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季飞说,以前有一些本地居民对像他这样的外地务工人员有排外情绪,认为治安混乱“都是外地人惹的祸”,之间的矛盾和意见不少。他们总感觉低人一等,有了纠纷也总觉得没地方说理。自从建立起新的党支部和管委会等组织后,外来人员觉得有了依靠,处理纠纷也更加顺利了。他说,在此基础上,村里也发动本地人与外来人员多沟通交流,多互相帮助,增强彼此间信任。这样“新”“老”棉丰人相处日益融洽,和谐气氛也越来越浓。
“现在都说和谐,依我看,本地人和外地人、房东和房客相处融洽就是和谐。”季飞深有感触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