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阻碍亿万国人探亲又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取消五一黄金周,于理于情都说不过去”
本报记者陈宝成北京报道
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公布后,引发人们对假日改革的新一轮讨论。日前,本报记者就相关话题采访了知名旅游研究学者、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
以广大劳动者需求存废黄金周
成都商报:这次讨论,是否取消“五一”黄金周成了争论焦点之一。你认为黄金周的存废应该以什么为标准?
刘德谦:目前的3个黄金周,对于享有带薪年休假的群体,对于一年享有两个多月寒暑假的群体,以及对于某些自由职业者及退休群体来说,可能多一个少一个也没有什么关系。但对于全国最广大的劳动者来说,其中任何一个都是十分可贵的。因为对于劳动者全家而言,这3个黄金周都是他们一年中极为难得的共同长假日,目前一年也就仅仅这么3个。当前还没有任何站得住脚的理由,可以让他们减少已经获得的长假日的1/3。所以,必须用全国最广大的劳动者对黄金周的需要与感情来考虑“黄金周”的存废。
取消黄金周不是市场经济做法
成都商报:不少人认为,黄金周期间往往造成交通拥堵、旅游资源紧张、景区接待压力大等,因此主张取消黄金周。
刘德谦:应该看到,长假日的利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旅游,在家休息、探亲访友、求知充电、购物娱乐、美容健身……都完全可以自由选择。现在,老百姓对长假期的安排不仅越来越多样化,而且也越来越趋于理性。绝不能把老百姓休息的黄金周狭隘地理解或曲解为“旅游黄金周”。
姑且不论黄金周“取消论”者对黄金周内容理解的以偏概全,即使仅就旅游而言,取消了“五一”黄金周,旅游热潮的“三条大道”改成了“两条”,就不拥挤了吗?今后,没有迹象能够排除春节黄金周、“十一”黄金周和“五一”3天出现更加拥挤的状况。如果出现,还有什么预备方案或对策?不知原有建议和新办法对此是否做过切切实实的可行性研究。
发生在黄金周的供需矛盾,应该用增加供给和引导多种休闲等正面方式来解决。取消黄金周,也许可以釜底抽薪地暂时抑制一些消费需求,出现某种短暂的“轻松”,但是这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选择的办法。
黄金周与农民密切相关
成都商报:有人说黄金周是城里人的黄金周,仅仅对都市职工有意义。你认为呢?
刘德谦:不对!它也与亿万农民兄弟的利益密切相关。有报道称,全国农民工大约是两亿,此外还有许多是远离家乡去异地求职谋生的城镇居民。3个黄金周是他们回乡团聚的极好机遇,而且这些年也已习惯了。他们有父母,或者还有妻子、丈夫和儿女,加起来可能是4~5亿,乃至更多。现在要硬性取消其中一个长假日,于理于情都说不过去。在带薪年休假没有切实实现之前,取消“五一”黄金周的主张显然是与“以人为本”的理念不太相符。
传统节日法定化的问题与对策
成都商报:这次调整方案把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日。除了清明节,其他节日都是按农历排定,这与按照公历确定的假日安排之间会出现什么问题?
刘德谦:以清明为例,大致在每年4月4日或5日,这与“五一”相差25天左右,这么短时间内有两次“3天小长假”,再加上周末频繁借用,很可能出现职工连续工作8~10天的现象,对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工作安排也是问题。
成都商报;现在这个方案还在征求意见阶段,作为旅游研究专家,你认为怎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刘德谦:我的建议是,尽快制定并出台具有更多弹性的有关“带薪年休假”的规定;在带薪年休假未能在全国普遍实施之前,保留现有的3个黄金周;应该积极探索优化黄金周假日的办法,而不是回避问题去取消它们;可以将传统节日“端午”和“中秋”定为法定假日,各放假一天(不硬性规定或安排统一的“上移”或“下错”)。成都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