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历史悠久,境内河姆渡古文化遗址证明,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类定居,繁衍生息。秦时建县(一说汉建)。东汉建安五年(200)始筑县城,为浙东古县城之一。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唐初“余姚之境东包明州,西辖上虞,为越州巨镇”,一度升为姚州。宋为“望县”,“东南最名邑”。元元贞元年(1925)又升为余姚州。明洪武二年(1369)废州复县。1911年11月8日(清宣统三年九月十八日)余姚“光复”。1949年5月23日余姚解放。新中国建立后,境域多次变动,最大一次是1954年,大古塘以北棉区划归慈溪县,慈溪县南部稻区、山区划归余姚县。1985年7月16日撤县设市,隶属宁波市。全市共辖14个镇、1个乡、6个街道,人口82.59万。
余姚在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位居第18位,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居全国百强县第9位,中小城市排名位居全国第16位。
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59.5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12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14.8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9.7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7.0:59.7:33.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3532元,按现行年平均汇率计算突破5000美元,达到5455美元。
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7.47亿元,比上年增长3.5%。在投资总额中,工业投资68.35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为49.7%;大项目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导力量,全市1000万元以上的投资完成90.13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65.6%;从产业投向看,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0.32:49.72:49.46。
2006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0亿元,达到50.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收入25.97亿元,地方收入24.23亿元。
城市建设城市功能日益增强。创新规划理念和编制方式,强化规划空间管治和导向功能,编制完成《余姚市域总体规划》初步方案和《武胜门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城区道路、停车场规划》等一批专项规划。着力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城区四闸东移、四明湖截污排污、阳明输变电、阳明西路改造等工程顺利完工,329国道余慈复线、城区四桥、双溪口水库、最良村地块改造等工程稳步推进。以“六城联创”为载体,按照网格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制定出台城市容貌标准和城市管理暂行标准,继续抓好老住宅小区封闭式改造和背街小巷改造,深入开展违章搭建、占道经营和户外广告等整治,城区市容环境进一步改善。积极构建余慈统筹联动机制,有序开展各项对接工作,重点区块和重点项目建设开始启动,余慈直达公交顺利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