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
说来惭愧,我这个人没有什么宏大志向,虽然也羡慕那些富人一掷千金的派头,欣赏比尔·盖茨全球施善的潇洒,可我知道自己的能力。我上大学时,大量的外企涌入中国,于是诞生了一个新群体:白领。彼时,国有企业普遍不景气,大量工人失业,加上媒体大肆宣扬白领生活的体面和优越。所以,上大学的时候暗暗给自己定了一个人生目标:毕业以后,当一名衣食无忧的白领。我知道虽然当白领不能光宗耀祖,但总算能够在繁华的城市拥有一套住房,再养个孩子,孝敬父母,黄金周期间还能挤出一点钱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可叫人惭愧的是,这个梦想一直没实现。当我还在怀疑是否当时给自己定的目标过高,是否有必要降低的时候,中国社科院的专家学者却告诉我——如果仅仅以收入做衡量标准,我已经是一个白领了。据这些专家研究:只要在广州达到月收入4750元,就算得上“白领”。尽管专家提醒我,当“白领”,外地务工人员还要在“当地白领”的基础上再加1800元,我也达到了。由于我业余时间勤奋写稿,一个月总也有2000来元的稿费收入,补贴家用。
不过,这回专家说我已是白领身份,但是我却无法实现我当初头脑中一直浮现的白领阶层体面而优雅的生活场景。或许是我当时把白领生活过分美化了?于是,我便跑到网上看看其他人的反应。结果发现,知音很多。有不少人或许觉得受了生活的愚弄,或许被现实和数字的反差刺激了,开始抱怨甚至讽刺起我们的专家学者来。如,收入够白领标准但毫无白领感觉,还有一些过激的网友把专家篡改为“砖家”。
记得以前一些专家给中国孩子开药方的时候,其中有一条是“不要死读书,读死书”。我很以之为然。可仔细想想社科院专家研究出来的这个“2007年全国主要城市白领工资标准”,就给我一种强烈的“死读书,读死书”的感觉。在广州月收入4750元,或许不是一个小数目,足以保证那些家有祖产者,或者福利分房的享受者,过上白领阶层体面的生活,可问题是那些没有房子的广大群体,或者工资一发直接转账到房贷账户上的群体,他们的生活想来并不轻松。
前不久,网上流传一名上海白领的辛酸日记:此人为当地一家知名报社的记者,月收入大概是“2007年全国主要城市白领工资标准”上海标准的两倍,可由于贷款买房以及生活成本的日益加大,他已经不堪重负。他在日记中甚至透露出如此不祥的想法:每当去外地出差,总希望汽车翻下山崖,再不醒来。我敢打赌:如果社科院的专家学者常去看看这些草根阶层的申诉,再深入生活一线感受一下,“2007年全国主要城市白领工资标准”这样的东西,或许就不会出炉了。
由此,我想到一个有点远的话题——中国人为什么拿不到诺贝尔奖,大概和我们科学工作者的工作作风和课题研究方向有很大关系。近年来,中国一些专家学者闹出的笑话真不少。如,拿来人家的芯片打磨掉英文标志,换上中文,就成了拥有专利的高科技产品,居然还获得国家大奖。又比如,一些学者居然研究出耶稣是中国人这一石破天惊的成果。这些东西出现在老百姓的调侃中是正常的,可出现在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无论如何都是滑稽可笑的。怪不得有人如此揶揄:国家拿钱养科学家,还不如去喂狗。话是有些偏激,但也不失为警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