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2007年全国主要城市白领工资标准显示,在成都月薪1900元就可算是白领。昨天,记者在春熙路对20名市民调查发现,九成的市民都觉得这个标准偏低,其中,月薪达到8000元的市民都觉得自己不是白领。(天府早报11-05)
事实上,自从社科院公布了这个“白领工资标准”之后,对这个标准的质疑之声就一直不断,九成的成都市民觉得这个标准偏低,也算是在预料之中。
按理说,那么多人都成了白领,应该是皆大欢喜的事情,为什么白领们自己反而不领社科院的这个情呢?为什么这个标准会引来那么多质疑的声音呢?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春熙路上两位市民的声音吧。月收入两千多的田小姐按社科院的标准来说,应该算是白领了。但是她自己并不这么认为,她说:“白领应该是整天坐在办公室打报告,我还不能算白领。”而月薪7000多的市民林先生同样不认为自己是白领,他认为白领应该是吃穿完全不愁、生活潇洒的才算,而他,还有养家和供房的压力。
看来,大家对于白领的定义,似乎都有自己的一个评判标准,这个现象恰恰反应了社科院的这个评判标准并不权威,不能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同。
事实上,以收入作为是不是白领的评判标准,很难顾及到社会每个个体成员的具体生活状况,这就注定了这样的评判标准是不科学的。比如,一个成都本地的白领和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在成都当白领,他们的生活成本肯定是不一样的。再比如,工厂里工人的工资有的也能达到1900元,他们也称作白领吗?如果他们也称作白领,那么“蓝领”又是指哪些人呢?
事实上,研究出这样的一个标准,实在是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这个标准除了让那些月收入1900元以上但却生活得并不轻松的人们心里面添堵之外,并不能改变什么。
社会科学院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主阵地,作为为国家和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的重要力量,应该多研究一些实实在在的社会问题。比如农民养老问题,比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比如社区和谐问题等等。而不应该是沉迷于钻研“孔子的身高多少”、“孙悟空的家乡在哪里”这些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东西。
我们不知道社科院的专家们花了多少精力和经费,才得出了1900元这个数据。目前我们知道的事实就是,这个1900的数据,却又让大家把大量的注意力和精力花在了一场无谓的讨论上。我们希望,专家们能够多研究一些与国计民生切实相关的问题,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导到生产生活当中来,引导到社会发展当中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