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日前公布了2007年全国主要城市白领工资标准,共分七个档次:香港以18500元高居第一档次,上海、深圳、北京等位居第二档次,在北京一个人月收入5000元算白领,而第六、第七档的白领标准到了1000元以下。(11月4日《新快报》)
白领们或许更需要生存报告
不久前上海一位白领曾将自己的真实生存状态贴到网上,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共鸣。这位白领将自己的开销事无巨细地罗列了出来,到了最后,他发现自己的收入在维持正常开销之外已经所剩无几,在城市里买房结婚已经是一个缥缈的梦想,持续高涨的房价正成为他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其实到了今天,白领们的生活压力只会变得更大——房价还在上涨、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很多白领们一转身就会发现,他们现在的生活状态正应了那句俗语:“物价涨得比胡子长得快,工资涨得比眉毛长得慢”。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白领们还有多少心情去关注那个虚无的工资标准,他们所关注的是,什么时候房价能降下来,什么时候在城市中的生存压力能变得小一点,让他们能够安心地安个并不奢华的家。
白领的生存状态其实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之下,单纯地发布所谓的白领工资标准已经没有什么意义,白领们更需要的是一份真实展示他们生存压力的报告。这样的一份报告,或许会很残酷,但正因为它的残酷,它才会促使管理者去直面白领们所代表的民生难题。 (易其峰)
白领标准背后的社科研究泡沫化
在广州,月工资4750元才算白领;在上海,5350元才算白领;在成都,1900元就算白领;在拉萨,900元也算白领……
这几天,有关研究机构公布了一项“2007年全国主要城市白领工资标准”,在纸媒和互联网上的转载率都非常高,引起了热烈讨论。
“我是白领吗?”有人计算之后乐滋滋一笑——原来咱真的跻身于白领之列了;有人比较之后颇受打击——自以为白领很多年了,原来只是个“伪白领”!更多人则是对此不屑一顾——这个所谓白领工资标准,第一,标准定得太低,根本就不标准;第二,这样的研究成果没有现实价值,简直就是无聊之举。
调查并公布“白领标准”,到底想干什么?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什么叫“白领”?从前,中国人也是以“坐办公室”为荣的,但当时没有白领的概念,后来外企来了,西装领带和白衬衣来了,“白领”的说法也就舶来了。然而,与十几年前多指外企员工相比,如今的“白领”概念越来越模糊、范围越来越大了——宝洁公司的文职员工当然算白领,IT公司员工应该也算,以此类推,工作性质相当(甚至工作更轻松、领子更白)的电力公司、中石油、中国烟草等部门的文职员工当然也应纳入其中,而一些私人公司的“办公室小姐”(office lady)好像也可以归入白领群体……如此一来,这一群体的范畴已经无比庞杂,而其收入也跨度极大。很显然,所谓“白领”,如今早已演变成一个纯粹民间的泛指或者客气话,认真不得。一本正经地发布所谓白领标准,更用收入来作为唯一考量,无异于将一段“二人转”,非要神情肃穆地用美声唱法来演绎,未免可笑。
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日益复杂化,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单靠“白领”、“蓝领”已经不够用了,不仅出现了“灰领”、“金领”、“粉领”,连“蓝领”也要细分为“锐蓝”、“普蓝”和“深蓝”。此番有关机构发布了“白领标准”,莫非不久的将来,还要发布“领系列”的标准?如此,岂非将来几年的研究课题都有着落了!
眼下,在转型期的中国,关于收入分配和社会分层等课题,任务深重,亟待研究者以现实关怀之目光细细打量,提出真正有可操作性的建议,进而消弭各群体间的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共处。若为一个似是而非的话题设定所谓标准并“研究”一番,眼球是吸引来了,学术精神却丢失了。学术研究不能表面化、时尚化、娱乐化,更不能为了“点击率”而草率发话。然而遗憾的是,这样的现象却屡见不鲜。 (徐锋)
1800元是外来白领与本地白领的差别
因为牵涉到社会敏感的阶层定位和公众敏感的收入神经,这个白领标准在网络上几乎遭遇到网友一边倒的板砖“炮轰”,网友们纷纷抱怨“收入够白领标准但毫无白领感觉”、“这个白领标准是温饱标准吧”、“这个标准三个月才能买一平米”。
这个白领标准毫无收入区分和阶层定位价值,但专家确认城市白领标准时的一个计算方法挺有意思:外地务工者要想当“白领”,还要在“当地白领”的基础上再加1800元——一个北京人月收入5000元就达白领标准,而一个外地来京务工人员要想当“白领”,收入得达到6800元。
按理说,现代城市中每个人的身份应该是平等的,按照白领的标准,达到某个收入数额就是白领,根本不应区分本地人和外来者。
这种白领标准的城市内差异正反映着中国的现实:在户籍以及由此产生的福利壁垒下,虽然在同一座城市生存和发展,但一个外来者要比一个本地人付出更高的成本和代价。就业得看户口,许多就业机会只对本地人开放,外地人就业会受到限制;子女教育得看户口,没有本地户口的话得支付高额的教育费用;没有本地户口,不能买保障性住房。
1800元的白领标准差距,就是外来务工者待遇与市民待遇的差距,就是户口包含的福利壁垒——你不是出生在这座城市,你的户籍身份即意味着你要付出更多。
有一篇著名的网文叫《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读来让人非常心酸:在户籍造成的壁垒下,一个农村孩子奋斗18年才能成为城市白领,才能和城市孩子坐在一起喝咖啡——这种不平等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一座城市里,一个外来打工的人要付出高得多的成本、经过更多的奋斗、赚更多的钱,起码每个月收入得多1800元,才能获得与本地人平等的白领身份。同样地奋斗,赚的钱一样,平等地纳税,为什么外来务工者的白领标准要加1800元,这1800元是户籍制度带来的非正常成本。 (曹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