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容易了、看病不贵了,让老百姓过得幸福就是社会主义!”学者王占阳近日从幸福的角度解读了十七大所说的社会主义与老百姓生活的关系。他认为,十七大报告精神实质就是普遍幸福主义,只要最终能让全体社会成员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采用公有制或私有制都没有问题。(11月4日《南方都市报》 )
诚然,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人们对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十七大报告用20个字清晰地界定了人民幸福的标准,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讲,“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的解读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人民群众对此看得见、摸得着,易于在感同身受中达成共识。
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让人民过得幸福只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曾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的第一个“有利于”是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上讲的。社会主义制度大都是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国家中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最迫切、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不断解放生产力,迅速地发展生产力。第二个“有利于”是从国家利益的高度上讲的。贫穷就要受欺,落后就要挨打。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不得不考虑增强综合国力。第三个“有利于”是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上讲的。离开了这个目的,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让老百姓过得幸福就是社会主义”便是从这个角度引申出来的。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可以说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具体化。
由是观之,笔者以为,我们宣传十七大精神,宣讲什么是社会主义,一定要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当好党的理论的“翻译”,决不能倚重倚轻,顾此失彼,“小道理”要讲,“大道理”也决不能忘。突出“普遍幸福主义”可以,决不能忘了社会建设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没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之相辅相成、齐头并进,社会建设不可能取得巨大的进步,不顾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奢言“让全体社会成员衣食无忧”,无异于呓语梦言,如此的“普遍幸福”也只能是镜花水月。(付彪/山东省潍坊市71146部队军务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