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夹 | 返回宁波网首页 | 博客 | 论坛 | 时尚 | 娱乐 | 影院 | 电视 | 音乐 | 健康 | 汽车 | 旅游
对 话 BO播报 三江时评 网友播报 网上调查 网友贴图 论坛精贴 点击排行 网上电视 外媒看宁波 图 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再次加息或将导致房价下跌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11月05日 11:46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27802780  重要报料本网付酬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单次提高利率,对楼市的影响不过是下了场毛毛雨,但连续多次提高利率所累积的能量,就有可能形成暴风雨,其对市场及房价的影响,绝不可等闲视之。一旦出现楼市拐点,那些没有心理准备、痴迷于财富游戏的开发商和投资投机者都将受到市场的惩罚。

  年内第5次加息,是自2004年以来的第9次加息(包括2005年单单调高房贷利率)。楼市何去何从,房价又将受何影响?

  从整体上分析,利率通过调整宏观经济与房地产经济进而影响房价。理论上,利率水平与房地产价格呈反相关系,利率升高会紧缩宏观经济和房地产经济,从而导致整个房地产开发投资、市场交易的景气度下降,房价随之下调:反之,开发规模加大,市场交易活跃,价格被旺盛的市场需求推高。

  但现实中,又并非全都如此,比如现阶段,连续9次加息,GDP和CPI仍在高位前进,国民经济正由偏快向过热转变,房地产经济亦无明显萎缩的迹象,如此则房价不可能下调。只有经过多次加息之后,其影响力由量变发生质变后,才有可能调整宏观经济与房价。

  从供求双方分析,决定房价的因素首推供求关系。利率上升加大了开发商的财务成本,在市场形势一般的情况下,会促使开发商减少开发量,但在近几年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开发商完全有能力把增加的利息通过提高房价而转嫁给购房者,所以目前呈现出利率与房价一起攀升的景象。

  从需求上分析,由于目前全国尤其是一线城市房地产投资投机比重较大,所以不断推高房价,虽然普通购房者对利率上调造成的贷款压力比较敏感,但因为投资投机者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甚至是胁迫了房价,导致部分自住客被迫跟进入市,否则越等房价越高。这一怪圈短期内很难消失,而利率上调短期内亦很难改变房价上涨的态势。

  宏观经济的每个发展周期,必然伴随着利率的不断调整,无论是下行期,还是上行期,都需连续多次调整利率才能一点点改变经济走向,在越过拐点(波峰或波谷)之后,往往又开始向相反方向调整利率。

  一般来说,在加息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前半段,很难明显感觉到市场变化,房价也一样;可到了后半段时,就会感到价格增幅渐渐趋缓,越过拐点之后,则价格会有所下跌。

  本轮加息周期,我国已加息9次,基本上可以认为已进入加息通道的后半程,楼市及房价增长将会慢下脚步。至于何时出现拐点,则很难判断。

  不妨看看美国近年的情况。从2000年开始,美联储连续13次降低利率,截至2003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水平降为l%,达到了46年以来最低水平。1年可调息按揭贷款利率也从2001年末的7.0%下调到2003年的3.8%。低利率环境下的美国房地产市场炙手可热,房价直线上升,五年内上涨70%左右。2004年6月,美国开始步入加息通道,至2006年6月,经过连续17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水平升为5.25%,终于使美国过热的楼市趋于平稳,然后扭头下行,成交量与价格双双下挫。与2005年同期相比,2006年9月美国新建房价格下降了9.7%,这是1970年以来的最大降幅。

  因此而言,单次提高利率,对楼市的影响不过是下了场毛毛雨,但连续多次提高利率所累积的能量,就有可能形成暴风雨,其对市场及房价的影响,绝不可等闲视之。一旦出现楼市拐点,那些没有心理准备、痴迷于财富游戏的开发商和投资投机者都将受到市场的惩罚。即使自住需求者,眼下也应考虑利率不断上调所带来的风险。没有经历过利率变化周期的买卖双方,都须对利率快涨抱以敬畏之心。

稿源: 北方网  编辑: 吴冠夏
相关报道
[ [发表评论]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专题 分类
宁 波 热 点 国 内 聚 焦
国 际 纵 横 年 度 专 题
社 会 热 点 文 化 教 育
综 艺 娱 乐 体 育 天 地
实 用 宝 典 科 技 财 经
最新 专题
叶一茜田亮结婚
周杰伦炮轰EMI引发口水战
劳动法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白领工资标准"惹争议
【专题】2007中国食博会
进入更多专题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
0574-27802780 87685148
热线传真
0574-27802780
投稿邮箱
edit@cnnb.com.cn
报料邮箱
news@cnnb.com.cn
联系地址
宁波灵桥路768号中国宁波网
邮政编码 31504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浙ICP备0501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