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弓
党的十七大的亮点之一,就是把民生问题作为一个重大主题写入报告。
十七大报告一共有十二个部分,其中第八部分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报告说,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短短的几十个字,把改善民生的指导思想、涵盖范围、目标要求都说清楚了。其中有几个词是特别关键的。
一是“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我领会,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改善民生的前提是发展经济,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民生的改善无从谈起;第二层意思———经济发展了,就“必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是没有顶点的,就是说,在实际操作上,应当是,今天的经济状况比以前好了,民生状况就“必须”比以前改善;本地的经济状况比外地好了,民生的改善也“必须”胜过外地。“必须”的含义是“一定要”,没有商量和拖延的余地。如果以前我们还把改善民生看作可做可不做的事的话,那么,十七大之后就得按照“必须”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二是五个“有”,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五个“有”,把民生问题的内涵做了科学权威的界定。
后三个“有”即看病、养老、住房问题,是人们平时经常在讲的,而前两个“有”也被列入民生主题,其针对性特别强。教育问题,其实是民生的一个大问题。我们很多公民只能从事简单的劳动,因而也只能获得微薄的报酬,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低。而且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这类群体的目前生活,还影响他们的子孙后代。因为父辈受教育程度低,所以收入低;因为父辈收入低,他们的子女受教育程度也高不了,这些子女今后也只能从事低收入的劳动,这样子子孙孙延续下去,形成恶性循环,永远也脱不了贫根。所以说,抓好教育,是抓住了改善民生的根本。教育问题列入改善民生的主题,还告诉我们,教育是公益性事业,因而必须“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从而保证教育的公平性。
劳有所得,看起来似乎已不是问题,我们现在实行的就是按劳取酬的制度,只要付出,多多少少总会有报酬。十七大报告把这一条写入民生主题,说明我们目前的分配制度还不太公平。就是说,有的人付出的劳动多,获得的报酬少;而有的人付出的劳动不多,获得的报酬却太多。所以报告接着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等。十七大关于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些观点,有的是以前曾经提出过的,如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的是以前未曾提出过的,如提高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等;有的则是对以前的提法做了修正,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等。从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中央对民生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方针的与时俱进。
三是“全体人民”。改善民生的对象是“全体人民”,而不是一部分人群。这也是一个大原则。近几年,全国各地在改善民生方面或多或少有些行动,但是在对象的确定上,往往过于狭窄。有的只改善城市居民的民生,没有把农村居民考虑在内;即使是城市居民,有的也只改善当地人,外来人员没有考虑在内。当然,这其中有很多制度上的障碍,但也有一些地方能突破这些制度障碍而使“全体人民”获益。可见主要还是思想观念问题。
民生问题被写入党代会的报告,十七大是第一次。这不仅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也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关注,其中的深意我想是所有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需要细心体会,并身体力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