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 十七大要闻 | 综合报道 | 评论文章 | 网友寄语十七大 | 图看十七大 | 代表博客 | 记者博客 | 十七大问答 | 党建理论
·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中央书记处书记
·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
·中纪委书记
·中纪委副书记名单
·中纪委常务委员会名单
·中央委员会委员
·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中国共产党章程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公报
·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公报
·十七大关于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
·十七大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大会通过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
全国各地学习动态
·践行“十七大”精神 企业爱心回报社会
·十七大代表叶霜和老师谈感受 教育公平需要努力
·上海市委传达学习十七大精神
·浙江省纪委传达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吕祖善: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抓好工作谋划未来
·李源潮:要迅速兴起贯彻十七大精神热潮
·北京市委常委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工作
·广州召开传达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大会
重要讲话
·汪洋: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开创城乡统筹发展新局面
·李克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是首要政治任务
·贺国强:贯彻十七大精神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刘延东受中共中央委托向党外人士传达十七大精神
·周永康主持召开公安部传达贯彻十七大精神
宁波学习贯彻
·毛光烈:学习深刻领会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
·宁波市委召开常委会传达学习十七大精神
·东海舰队隆重集会传达学习十七大精神
·富邦集团和八一富邦男篮学习十七大精神
·宁波市纪委中心组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
·宁波市政协中心组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寿永年:让老百姓享受良好的社会保障
·巴音朝鲁: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
·寿永年:让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巴音朝鲁:推动海洋经济实现新的跨越
·寿永年: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民
·我们是基层的代表我们要为基层发言
·周宁芝: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是我的职责
·裘秀菊:落实党代会精神明确方向
十七大报告解读:奠立民主政治的坚强基石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7年10月26日 17:01

  报告专门辟出一个部分论述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问题。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所面临的政治局面进行审慎判断后作出的理性决定,也是对中国急速发展到今天所产生的重大需求的及时回应。

  改革需要从经济领域推向政治领域

  报告摘要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

  专家解读

  30年前,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巨碾,迅速地改变了贫穷落后国家的面貌。30年后的今天,中国在经济发展上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一跃而成为经济总量居于世界前列的重要国家。中国经济的巨大进步,取决于30年前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比较公认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依赖于两个重要因素的作用:一是渐进型的改革道路,二是从震动较小的经济领域筹划并进行改革。前者使中国的改革开放不至于一下子激发社会矛盾,而在一个具有安全系数保证的范围内,缓慢但有效地推进改革大业。后者则为中国的综合改革积累了经济条件,又为经济领域之外的改革积累了改革经验。正是由于有了这两个准确的改革定位,中国的改革才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就。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肇始,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再到产权制度的改革,中国的改革一步一步地深入,尽管遭遇到不少阻滞,并接连面临新的社会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体局面是值得肯定的。改革已经从改革自身的历史延续上取得了自我辩护的充分理由。这是无法被否定改革的人士所抹杀的。

  但是,中国的改革是前无古人的复杂事业。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也并不是没有代价的。在改革开放沿循固有的渐进式经济改革轨道滑动了30年之后,改革本身的问题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些问题,一方面表现为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另一方面则体现为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匹配的其他体制改革的短缺。就前一方面来讲,粗放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的最大问题就是发展代价太高。就后一方面来讲,由于近30年我们的改革开放专注于治理贫穷问题,因此改革开放的眼光单纯地紧紧盯住的就是经济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治理贫穷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中国人在现代历史上第一次发现自己具有掌握并支配巨大财富的能力,这使得中国人建立起了积聚财富的自信心。但是,由于相关的配套改革没有及时跟进,造成了财富分配上的巨大矛盾。这个时候,不仅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产权问题突兀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解决产权问题必须首先处理的政治体制问题也摆上了议事日程,而取决于政治制度安排的社会成员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方式问题更是一下子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社会焦点。于是,改革模式的重新选择就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回应发展的种种崭新需求,也就成为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继续进步的首要问题。

  政治文明的发展决定改革走向

  中国共产党对于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所出现的问题是具有警觉性的。在改革开放的早期阶段,人们发现经济发展既带来了巨大财富,也造成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趋于紧张,单纯的物质财富追逐使人们的精神境界走低,因此提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优化改革开放的新思路。这对于避免改革开放走入一个单纯崇拜金钱财富的庸俗地步,起到了补偏纠弊的作用。但当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步深入,人们又发现,现代经济发展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运行方式的单独改良问题,而是一个经济、政治与社会复杂互动的关联结构运作问题。因此,中央又提出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同步发展的理念。这个时候,在综合改革的思路中呈现的政治体制改革就引起了人们的留意。即使当下还进一步提出了社会文明与前三个文明相互促进的关系问题,但从解决问题的逻辑步骤来讲,政治文明的发展已经成为决定性地影响中国改革开放前途的关键因素。

  报告摘要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专家解读

  中国现代政治文明的建设,一定既是一个与世界现代政治文明接轨的过程,又是一个建构起具有支持中国现代化发展特色的政治体系的问题。从前一个方面来看,就有一个接引现代主流政治进入中国政治舞台的问题,而这并不是一个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目标。一方面,这是因为现代政治的理论结构和实践模式太过复杂,难以抉择;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中国既有的政治运行模式对于新的政治模式选择形成了路径制约,使人们无法落定在现代政治的主流平台上。在阶级斗争的政治思维定势中,人们惯常将“西方的”的政治理念与实践模式看作是与“中国的”政治模式全面、尖锐对立的两个政治系统。因此,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人们曾将人权、财产权、权力分割制衡等等现代政治的基本理念看作是与我们水火不容的对立物。几乎经过了20来年的艰难磨合,现代政治的这些基本理念才融入中国人的政治视野,为人们所逐渐认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人权、财产权入宪,现代政治的主流观念才突破了“西方”与“中国”绝对对峙的局面,进入了中国现代政治体制安排的国家基本法律体系之中。与此同时,为了有效遏制腐败,上上下下都认识到了“绝对的权力绝对地导致腐败”这个现代政治常识的极端重要性。这个时候,权力分割制衡的现代政治原则不再被排斥,反而逐渐进入政治思考核心。于是,从总体上被界定为“民主政治”的现代政治形态逐渐成为中国回应发展需要、建立与市场经济形态相适应的民主政治形态的不易选择。

  报告摘要

  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专家解读

  中国人试图建立起现代民主政治,还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首先,我们心中固定成形的革命天然正当的政治理念、阶级斗争常抓不懈的政治实践、崇高的政治追求决定政治状况的政治思维、现代民主完全是虚伪政治形式的政治认知,对于我们建设现代民主政治构成了妨碍。这些观念对于现代民主政治的建设具有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这些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思想转变问题、组织内部的纪律要求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缓慢的政治建设问题。当中央提出“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理念的时候,就意味着中央对于政治转轨问题已有了新的认知。

  其次,面对改革开放逐渐活跃起来的诸种现代政治意识形态,我们必须以国家价值的重建为前提,整合种种政治思潮与主张。这并不是一项容易完成的任务。完成这项任务,必须站在一个现代政治主流平台上,既凸显主流、又兼容并包地精心刻画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蓝图。而这正是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专门论述民主政治的着意所在。完成这样的任务,远远比建立一种现代的政党理念还要艰难。我们必须拿出相当大的历史耐心,逐渐推进、缓慢改善,才能指望建立起现代民主政治。

  探索权力运行的民主渠道

  报告摘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专家解读

  现代民主政治是可以与不同所有制形态相结合的政体形式,只要是将权力置于人民的控制、监督之下的政体形式,就具有现代民主的核心特征。但不论民主政治与哪种所有制形式相结合,民主政治都具有它自身不可忽视的底线特征:权力来源是由人民限定的,权力必须是为人民服务的,利益必须是为人民谋划的,权力的居心不是权力之私而是社会之公。因此,限制权力的随意运作,保证权力的合法运行,就是民主政治的着力之处。报告中阐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的时候,就正是围绕这些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展开具体论述的。

  权力的民主安顿是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之一。“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就是对权力来源问题的解答,也是保证权力不至于异化为控制人民权利的东西最为重要的保障因素。缺乏人民支配权力的应有保障,权力就不可能“皈依伏法”。

  而人民行使权力,最重要的就是在制度上保证人民具有限制国家权力的民主政治机制,这样,权力才不至于为了权力自身的延续而变质。

  报告摘要

  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要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

  专家解读

  以保证权力的人民属性为基础,掌握权力的就不能仅仅是某一个政治组织。即使掌握国家大政方针决策权的政党组织内部,也不能是某些高级领导个人主观武断的决定就注定了国家的命运。一方面,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与八大民主党派与各种社会力量共同执掌国家权力,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另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内,也要发扬民主,从而以党内民主真正带动社会民主。一个执掌国家权力的政党,如果没有民主地掌握权力的习性,而习惯于受个别高级领导人的引导甚至支配,那么这个政党就很难在它执掌权力的国家范围实行民主制度。这正是十七大加大政党中央机构选举差额比例的原因,也是对政党代表常任制进行规定的动力,更是建设政党内部集体领导制度的推动力。

  报告摘要

  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推进依法行政……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专家解读

  权力的民主运行机制也是核心问题。民主的运行机制与民主的权力安排是相互需要的。仅仅只有民主的权力安顿,还不能保证民主深入到权力的运作过程之中。这是两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问题。前者强调的是国家权力的制度化运作问题,后者重视的是国家权力在法律主治条件下的日常权力有序运行的问题。两者相互支撑,才足以保证国家权力避免主观随意性,具有长远的制度稳定性和权力权威性。

  报告摘要

  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

  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专家解读

  权力的民主使用举措同样是核心问题的一个方面。这是一个具体落实民主政治需要有恰当的举措以作出实际支持的必然要求。这里仍然有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方面,必须从基层就开始落实民主治理举措。基层民主的长久推行,养成的是一种民主政治必须的心灵习性。没有民主的心灵习性,人们就可能陷入专制的权力依附泥潭。就这个意义上讲,基层民主具有容易被人忽视的极端重要性。

  另一方面,则必须对于人民实际监督权力运作的权利加以保障。人民缺乏实际监督权力的途径、方式,权力就会逍遥自在,天长日久脱离权利监督的权力就必然是异化的权力。就此而言,监督权力与限制权力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任务。真正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能够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建成民主政治,而在于我们在市场经济发展急需民主政治提供支持力量的时候,是不是能够回应民主政治发展的需求,奠立民主政治的坚强基石,为民主政治的逐渐成长打下可靠基础。在这里,民主政治的基本元素深深地植入中国政治生活的土壤之中才是真正关键的问题。这正是胡锦涛同志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的根本理由。

  大事记

  2002年

  12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宪法。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发表讲话,指出:为了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承担起党和人民所赋予的重任,必须进一步加强学习;除了自学以外,中央政治局还要进行集体学习,这要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截至2007年9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共进行了44次。

  2003年

  2月24日━26日中共十六届二中全会举行。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胡锦涛在会上着重就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问题发表讲话。

  2004年

  3月22日国务院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9月15日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举行。胡锦涛在会上讲话,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9月16日━19日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2005年

  4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并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公务员法的颁布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我国干部人事制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公务员管理进入了法制化的新阶段,标志着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已经形成。

  5月26日中共中央转发《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代表作用,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6年

  4月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认真做好今明两年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换届工作的通知》。指出:要按照“明确方向、积极稳妥、突出重点、分步到位”的原则,在精简领导班子职数、减少副书记职数、适当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8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

  2007年

  3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

  4月5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剑涛)

稿源: 新华网-南方日报   编辑: 赖小惠
 
[ [发表评论]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