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夹 | 返回宁波网首页 | 博客 | 论坛 | 时尚 | 娱乐 | 影院 | 电视 | 音乐 | 健康 | 汽车 | 旅游
对 话 BO播报 三江时评 网友播报 网上调查 网友贴图 论坛精贴 点击排行 网上电视 外媒看宁波 图 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卫星在空间多次变轨 能否沿预定轨道飞行是关键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10月25日 10:09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27802780  重要报料本网付酬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超远距离

  通讯如何保证

  从地球要飞到月球,类似星际探测。从常识来说,距离越长,传回的信号就比较弱。“最难的一点就是我们如何跟踪卫星,得到星上的一些状态,如何去控制卫星。”嫦娥一号卫星系统副总设计师饶伟说,这就需要测控系统确保跟踪完整,测量准确和指令无误。

  “之前我们的卫星最高离地球六七万公里,现在月球离我们有38万—40万公里。这么远的距离,信号能量不足。如果增加卫星搭载的测控设备,又受到星上重量和功耗的限制。这就要求卫星必须提高自身信号的发射功率,同时地面要能够低灵敏度接收。”孙泽州说。

  饶伟介绍说,为了保证38万—40万公里远的有效测控,采取了几方面的创新措施,选取多种工作模式、多种措施集中在同一颗卫星来保证测控信道余量。

  “地面测控系统方面,由于我国尚未建成深空测控网,测控系统首次采用了现有的用于载人航天的S频段航天测控系统(USB)和中国科学院的甚长基线干涉天文测量系统(VLBI)的综合测量技术,解决绕月探测工程‘测控距离远、测量精度高’的技术难题。”饶伟说。

  为提高嫦娥一号卫星测控覆盖率,测控系统与欧洲空间局和智利圣地亚哥站开展国际联网合作,使测控覆盖率达到98%以上。

  为确保准确接收科学数据,除为USB系统新建两个直径18米的测控天线,还研制了我国口径最大的两面数据接收天线,也就是北京密云新建的直径50米天线和昆明新建的40米天线,前者天线有680多吨重,锅盖足有6个篮球场大。

  三十八万公里探月路

  卫星带1.2吨推进剂;在空间多次变轨调整;能否沿预定轨道飞行是关键

  “月球离地球的平均距离为38万公里,远远超过我们几十年近地空间的活动范围。除了距离远以外,还从二体运动变成了三体运动。”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认为,整个“嫦娥”奔月过程中,能否顺利沿着预定轨道飞行,是重中之重。卫星起飞以后,在近地空间主要受地球引力的影响,当它脱离地球一定距离以后,地球、月球都对其产生影响,越接近月球空间,月球的影响就越大;在卫星长距离飞行同时,月球也要运动很长一个距离,种种因素都带来了轨道设计、测量和控制的难题。

  “这是我国航天器第一次飞到月球的轨道上,因此这个轨道与常规的地球轨道设计有所不同,要考虑到月球引力场等新的因素,并且还要设计好飞往月球和被月球捕获的交汇过程。”嫦娥一号卫星系统副总设计师孙泽州介绍说,轨道难点主要体现在变轨方面。

  “嫦娥一号”送入到地球超同步卫星轨道后,在绕地、地月飞行过程中会有多次变轨。“之所以采取多次变轨,一方面是能通过多次变轨在时间上腾出精确调整的余地;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省燃料。”孙泽州说。

  “每一次变轨都用到推进剂。这次推进剂一共带了1.2吨,还要用于围绕月球旋转,这样火箭推进剂的余量就很紧张。轨道窗口越窄,走得就越痛快,很宽的话要花费很多的推进剂。由于推进剂有限,因此轨道的每个环节都要设计好,这也是我们对发射日、发射时、轨道运行要求都非常严的一个主要原因。”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说。

  绕地球飞行过程中,对“嫦娥一号”主要采用了调相轨道的设计思想,就是在卫星绕地球转动过程中等待月球飞过来,再进入地月转移轨道。调相轨道可以使卫星逐步获得速度增量奔向月球,减少在大的速度增量变化中引起重力损耗等影响。“选择什么样的轨道,是调相轨道还是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经过比较,最终确定了现在的方案。”孙泽州说。

  “轨道的设计过程有一些特点。”孙泽州说,要把地月转移轨道和调相轨道分段设计,再进行拼接,最终要求是到达环月轨道。然后再倒推什么时候从地球进入地月转移轨道,以及星箭分离等参数。这种拼接的思想是第一次尝试做。科学家们对轨道做了大量的反复演练计算。

  承受300摄氏度温差,将遭遇两次月食

  未知世界如何生存

  初次奔月的“嫦娥”还会遭遇到“热问题”,需经历地球、奔月、月球及月食等多种热环境。

  “以前的卫星都是对地球进行探测,对地球的热环境经历得比较多,我们比较熟悉。”饶伟说,但月球本身的热环境我们并不了解。而外部的热环境会影响到星上的热环境,同时嫦娥一号卫星本身设备的工作模式比较复杂,星上一会儿热一会儿冷,使得热控问题很突出。

  “嫦娥一号卫星两个小时左右绕月球转一圈,一小时有太阳照着,一小时被月亮挡住太阳。在太阳照着月亮的地方,温度有110摄氏度到130摄氏度,温度太高;暗的地方,温度一下掉到零下130摄氏度至零下180摄氏度,温差可以达到300摄氏度。但所有的仪器、工作状态都要适应这种变化。”欧阳自远说。

  在一年的工作寿命期内,“嫦娥一号”还不可避免的要经历两次月食,每次月食的有效阴影时间均在3小时左右。这对星上提供能量的蓄电池组的低温放电能力、温度维持能力以及各设备的低温耐受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确保能安全度过两次月食,卫星针对月食工况进行了充分试验。

  “目前月表环境的输入条件,我们认为已经突破了。对于星上工作模式复杂的情况,研制过程中也安排了几次大型实验,都是很长周期的,模拟月表环境,模拟在轨所有的可能,来验证星上温度能不能控制住。实验结果都满足要求。”饶伟说。

  无人参与

  星际旅行会否迷航

  同地球卫星相比,嫦娥一号卫星面对的情况更加复杂。迄今为止,历史上所有探月飞行的成功率约为48%。

  进入环月轨道前,包括奔月飞行过程在内,“嫦娥一号”整个的变轨控制就靠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在环月以后,卫星需要保持载荷对月观测,完成科学任务,同时驱动太阳翼展开并对日定向来获得能源,控制定向天线对地定向,保证科学数据能可靠传输到地面上来。这些定向也须依靠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 “不管是奔月还是环月,对制导导航控制系统都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必须去解决这些问题。”卫星系统总设计师叶培建说。

  “地球的卫星只要两个轴就够了,所有的仪器对准地球,太阳能帆板对准太阳,两个对准了就可以干活。月球探测不行,必须所有的仪器对准月亮,通讯天线要时刻对准地球,帆板要对准太阳,也就是所谓的三体定向。”绕月探测工程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说,难点在于太阳、地球、月亮都在转动,卫星也在动,这几个角度没有时刻对准,卫星根本就无法工作。

  为此,“嫦娥一号”的制导、导航控制包含了两个关键技术。一是研制了一台紫外月球敏感器,在绕月阶段能够适用,也对将来的深空探测有用。

  “地球因为有均匀的红外辐射,能用红外地平仪直接获得卫星对地球的姿态,但月球没有均匀的红外辐射,就不能用常规的红外地球敏感器来测量。”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顾问李铁寿说。

  “另一个关键技术是,为了传输科学探测信息,我们需要一个不同于以往卫星的数据传输天线。”李铁寿说,以往卫星的姿态相对于地球是不动的,现在需要有一个可以转动的天线,来使天线指向始终对地。“这是一个新的技术,在过去的卫星上还没有用过。”本报记者余建斌

稿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辑: 崔燕
相关报道
[ [发表评论]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专题 分类
宁 波 热 点 国 内 聚 焦
国 际 纵 横 年 度 专 题
社 会 热 点 文 化 教 育
综 艺 娱 乐 体 育 天 地
实 用 宝 典 科 技 财 经
最新 专题
叶一茜田亮结婚
周杰伦炮轰EMI引发口水战
劳动法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白领工资标准"惹争议
【专题】2007中国食博会
进入更多专题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
0574-27802780 87685148
热线传真
0574-27802780
投稿邮箱
edit@cnnb.com.cn
报料邮箱
news@cnnb.com.cn
联系地址
宁波灵桥路768号中国宁波网
邮政编码 31504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浙ICP备0501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