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问题都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是老百姓触摸得到的切身利益。十七大报告中涉及民生问题的许多布置,既有理论高度,又在实践中有可行性,抓住了要害。”十七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窻教授,对十七大报告中有关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面格外关注。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蔡窻代表今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对此进行了深度解读。
他认为,这一论述具有多重重大突破意义。“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论述,从初次分配、再次分配两个层次上,提出了很多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思路和政策要点、着力点,提得非常准,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根本是重在缩小收入差距、改善民生,显示了党中央的匠心所在。”
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报告重申这一基本收入分配制度是有深意的。”蔡窻代表说,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是基于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基本国情,涉及千家万户。中国目前大多数劳动者需要依靠就业取得收入。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依赖大量的、丰富的劳动力要素,通过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收入分配的改善。
其次,报告中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这在理论上是一个创新,在现实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蔡窻代表举了一个例子:较低收入者,其消费倾向是高的,增加的收入更多用在购买商品,改善生活。而如果一个富人每月收入10万元,再增加1万元,也不可能去买什么东西。
十七大报告中还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对此,蔡窻代表说,在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居民投资、理财渠道拓宽,会很自然地出现收入来源的多元化。财产性收入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增长较快的趋势。“报告一方面讲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强调提高普通劳动者的财产性收入,意在强调财产性收入也要能比较均等地分配,让更多群众共享”。
“这些年国家经济增长的推动因素过分信赖于出口、投资,而消费驱动比例较低,原因就是内需相对不足。而内需不足的根本原因是普通劳动者收入增长相对较慢。”蔡窻代表分析,穷人得到的分配收入增加会扩大内需,因此强调从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改善低收入者的状况,有利于扩大内需,从而有利于提高效率。这样就把经济增长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效地调动起来。
“而强调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意味着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改善了经济增长的环境,达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蔡窻代表说,报告中另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精髓是,把收入分配从直接的物质收入领域,扩展到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对特殊人群的救助,如养老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制度,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农村各种医疗、低保等,让公共服务的普照之光在城乡均等地照耀,达到全民共享。
“促进就业和创业、就业公平、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种种措施体现的是一种全方位改善民生的思路,而不仅仅是调节收入这样一种单一的杠杆。这意味着,我们对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任重而道远。”蔡窻代表说。(崔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