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 十七大要闻 | 综合报道 | 评论文章 | 网友寄语十七大 | 图看十七大 | 代表博客 | 记者博客 | 十七大问答 | 党建理论
·视频: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七中全会公报
·视频:中纪委第八次全体会议公报
·视频:“对话”十七大代表
·视频:中组部就代表选举工作答记者问
辉煌中国
党中央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国防实力和军队防卫作战能力显著提高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向前推进
·我国日益织密医疗卫生保健网“网底”
打造人人享受的历史文化名城
——“科学发展 共建和谐”之宁波实践(文化建设篇)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7年10月11日 09:20

  大剧院、音乐厅等三江文化长廊上的“明珠”成了群众得以欣赏到更多高雅艺术的“梧桐树”;活跃在社区和乡镇的数千支业余文化队伍,不仅丰富了农村父老乡亲的文化生活,而且改变了“城里人送戏下乡”的传统,“乡下人送戏进城”扩大了城乡文化交流的内涵;“文艺甬军”打造的精品文化,成了宁波一张与外界交流的“文化名片”;文化遗产保护留住了宁波文化之根,展现了甬城独特的文化魅力;文化体制改革让民营企业参与文化建设,为打造文化大市引入了一股“活水”……近年来,我市文化大市建设快速推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条件。基础建设:城乡群众共享“十五分钟文化圈”

  近年来,我市健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打造“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5年内共投入近45亿元,在中心城市和县(市)区建设了一批满足区域群众文化需求的文化设施,以“三江文化长廊”和“八大文化设施”建设为标志,我市的文化设施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剧院、高教园区图书馆、音乐厅、美术馆、时代文化广场、月湖一期工程等建成投入使用,博物馆、群众艺术中心、天一阁扩建、宁波书城等项目前期工作抓紧进行。同时,对逸夫剧院、宁波图书馆、宁波影都等设施进行了改造,宁波歌舞团团部扩建、庆安会馆维修、白云庄浙东学术博物馆等工程顺利完成,提升了城市形象;乡镇、基层文化服务网络得到完善,“东海文化明珠”、村落文化宫、社区文化宫建设方兴未艾。仅2006年我市就投入2.4亿元,建成了411个村落文化宫和49个社区文化宫,市级“东海明珠”分别达到55个和56个,覆盖率达80.6%,在全国、全省名列前茅;创建市级村落文化建设示范点115个,市级社区文化宫47个,村落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蓬勃开展。

  依托这些文化设施,我市开展了精彩纷呈的高雅艺术和大型文化节庆活动,如承办了第三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宁波),来自世界15个国家和地区的59名选手参加了激烈角逐。第九届中国戏剧节暨第12届中韩日三国戏剧节,共有28台剧目参演,评委、专家、演职员、观摩代表等近3000人参加戏剧节活动。遗产保护:展现甬城的历史魅力

  前不久, 《宁波市文物保护点保护条例》开始实施,为宁波历史遗产保护再添“保护伞”。在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同时,我市也加强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将其视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仅今年上半年,我市就先后发布了《宁波文物事业发展蓝皮书》、 《宁波文物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正式启动了宁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近年来,我市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一步步深入:永丰库遗址等11处文保单位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市“国保”单位数量由原来的11处增至22处,位居全国103座历史文化名城前列;梁祝传说、奉化布龙、宁海平调、朱金漆木雕入选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公布了我市首批2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建立了6个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考古研究所)成功获得国家考古发掘团体资格,与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建设了水下考古东海工作基地,启动了水下考古工作;举行纪念天一阁建阁440周年和范钦诞辰500周年、历史文化名城公布20周年系列宣传活动。据了解,仅2006年,市财政就安排文物保护专项经费450万元,各县(市)区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约2136万元,用于宁波博物馆、天一阁书库、东钱湖石刻等基建项目经费到位约7000万元,合计国家和地方财政全年投入文博事业经费近1亿元。文化市场:城市与乡村共同享受艺术

  日前,我市《天地粮人》、 《静静的胡杨》、 《淘气宝马小跳》、 《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 《江南青青竹》等5部文艺作品分别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和入选作品奖,获奖总数列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5个计划单列市之首。近年来,我市通过鼓励精品艺术创作、扶持民间业余文化队伍、补助高雅演出等方式,极大繁荣了文化市场,从市区到乡村都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近年来,我市成立了文化精品工程专家委员会,制订了《宁波市文化精品工程专家委员会评审条例》,建立文化精品工程项目责任制,修订完善了《宁波市文化精品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宁波市优秀文艺作品奖励办法》。全市创作了一大批文艺精品,除5部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外,甬剧《典妻》先后获得了文华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中国戏剧学会金奖;3名演员相继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重点出版《浙东作家文丛》23部,推出《院士之路》5部,编印出版《宁波当代作家散文选》,群舞《水乡三月天》、表演唱《阿拉村里的巧匠郎》分别获得全国“群星奖”金奖,小品《烦恼》获得“曹禺奖”金奖和“金狮奖”银奖,少儿舞蹈《小巷记忆》获全国首届“蒲公英”奖创作表演双金奖,镇海后大街社区龙鼓队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精品之作并没有在获奖后就束之高阁,而是在政府扶持下坚持走市场化的道路,这些“宁波创作”丰富了我市文化市场,让广大群众享受到原汁原味的“宁波本土文化”。

  文艺精品丰富了文化市场,群众文化、高雅艺术则让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艺术大餐”。我市积极扶持农村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和广场文化,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全市现拥有业余文化队伍数千支,每年举办的千人以上参加的各类大型文化活动就有近2000场。我市还开展了新农村题材作品征集活动,邀请剧作家创作并排演了一批贴近现实生活、具有鲜明时代感和浓郁地方特色的作品;与此同时,我市从2002年起举办高雅艺术展演活动,去年财政投入高雅艺术的补贴资金为650万元,确保了各剧院实行低票价运作。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欣赏到中国京剧院、中央芭蕾舞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等国内外一流团体的演出。逸夫剧院、宁波大剧院和宁波音乐厅3个市级主要剧场演出高雅艺术322场,全年共接待观众29万人次。10元、20元的低票价使百姓得到实惠。2006年年底,我市有关部门更是拿出了大手笔:耗资150万元举行“利时之约”大型公益演出季,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每个双休日的夜晚,市民都能在音乐厅欣赏经典音乐会,部分低收入群众、困难群众、外来务工人员还得到免费赠送的门票。体制改革:引进文化建设的“活水”

  记者近日从市电影公司了解到,我市将提前3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国家提出的“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万场电影进农村”活动的顺利实施,得益于我市在农村电影放映场次上采取“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新思路。自2000年8月提出建设文化大市的战略目标后,我市积极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新成果。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宁波广电集团作为省、市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集团,深化内部机制改革、加快资源整合、探索跨行业多元化发展,力求实现跨越式发展。据初步统计,两大传媒集团产值去年比上年都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东南商报吸收社会资金,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宁波日报印务中心转企改制后,新体制新机制为公司的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去年实现利润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报业集团还积极拓展传统报业和数字报业融合之路,互动多媒体《宁波播报》、电子纸报、手机报等处于国内新兴媒体前列。报业集团还与社会资本合作组建了以开发虚拟仿真文化产品为主的新文三维公司。宁波广电集团组建数字电视公司,积极推进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并着力推出移动电视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海曙区文化馆创新理念,由海曙区国资部门委托文化馆投资兴办、注册资金500万元的独资文化企业——— ——宁波和美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去年下半年启动后即取得经济效益,每年可反哺文化事业80万元。

  “国助民办”与个人投资相结合成为我市文化体制创新的另一个亮点。我市出台《捐赠宣传文化(体育)事业实施办法》,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文化事业。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不仅全景式地再现了旧时宁绍地区的婚俗习惯,而且与上海、杭州的多家旅游公司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走上与旅游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象山“张德和竹根雕艺术馆”不仅展出了张德和的所有作品和他收藏的大量古木雕艺术精品,而且打造了象山竹根雕艺术研究和对外展示的主要平台,也同样走上了与旅游相结合的道路。

稿源: 宁波日报   编辑: 胡晓云
 
[ [发表评论]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