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8日电(记者刘诗平、毛晓梅、白洁纯)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从五年前国外媒体和机构普遍悲观预测、认为技术上濒临破产,到今天昂首迈入世界先进行列,我国银行业通过改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际声誉不断提高。
脱胎换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业的主体,其改革与发展直接关系着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全局。五年前,正是我国刚加入世贸组织(WTO)之时,金融业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和挑战,尤其是针对我国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一些国外媒体和金融组织普遍给予悲观估测,评级机构也因此纷纷降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级别。
在这种复杂和严峻的形势下,2003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试点,正式拉开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的序幕。此后,交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革相继启动。
2005年以来,这些国有商业银行以不同的路径相继上市。2005年6月与10月,交行和建行先后在香港上市;2006年6月和7月,中行首次实践我国商业银行H股+A股的上市模式,先后在香港和上海挂牌;工行则开创我国银行业境内外同步上市的先河,于2006年10月在A股与H股上市。 今年1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中国农业银行“整体改制、择机上市”的改革目标。目前,农行宣布已进入股改关键时期。
通过股份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已从五年前技术上濒临破产的问题银行,转变为具有一定国际认知度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国际大型银行(前100家)的资产回报率一般在1%左右,我国大型银行平均已提升至0.7%以上,个别银行接近1%,而五年前国内外的差距是5倍。
不仅如此。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带动下,政策性银行改革步伐加快,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运作已经启动;中小商业银行也更加注重加强公司治理建设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中信、华夏、兴业和宁波、南京、北京等6家银行近年来先后成功上市;非银行金融机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正逐步走上科学发展轨道。
服务“三农”:农村金融改革稳步推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为重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同样取得了重要进展。
2003年6月,国务院决定在江苏等8省市率先启动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第二年8月在全国铺开。这是农村信用社在管理体制、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等方面实行的一次全面改革。
目前,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新的监督管理框架基本建立。截至2006年末,已组建银行类金融机构93家。资本充足率从-8.45%提高到5.89%,总体抗风险能力有了质的变化;不良贷款率从36.93%降至17.54%,资产质量明显改善;从2005年开始,全面扭转了自1994年以来连续十年亏损的局面。
2006年底,银监会出台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政策,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投资创业,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截至目前,共有21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
与此同时,邮政储蓄体制改革迈出关键一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组建成立。通过促进邮政储蓄银行直接办理质押贷款、小额贷款以及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建立代理机制,农村资金大量外流的现象得到遏制。
2006年末,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余额已达4.5万亿元,农户贷款余额接近1000亿元,7000多万农户受益,占全国农户贷款总数的31.2%,占有贷款需求又符合贷款条件农户的57.6%,在发展中国家处于较高水平。
互利共赢:银行业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
十六大以来的几年,正是我国银行业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几年来,我国银行业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发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实现了对外开放的新突破。
2006年12月11日,我国如期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范围和服务对象范围的限制,取消对外资银行的所有非审慎性限制,同时修订颁布《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和实施法人银行导向的外资银行监管政策。这既保证了国民待遇及时给予,维护了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又保护了中资银行的发展,维护了审慎原则和金融安全,开创了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新时代。
同时,推动引进境外机构投资者工作,提高银行业对外开放水平。目前,我国银行业已实现从单纯的外资金融机构准入,到加强引进管理、技术、理念、人才和合作的重要转变。截至2007年上半年,已有24家中资商业银行引进33家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总额达205亿美元。
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加快了海外发展步伐。截至2007年上半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在近3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110多家,海外总资产将近2万亿元人民币。
面貌一新:国际声誉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金融改革发展措施的效应正在逐步发挥,一组最新的统计数字展现出我国银行业焕然一新的面貌:
——资产质量明显提高。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保持“双下降”,2007年6月末,全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从2002年末的23.6%下降到6.45%。可以预计,农行改革完成后,不良贷款将会进一步下降。
——资本实力和充足水平显著增强。2003年末,我国只有8家银行资本充足率在8%以上,2007年6月末已上升到125家。资本充足率达标银行的资产占全部银行业机构总资产的比重,从2003年末的0.6%上升到了2007年6月末的78.3%。
——拨备水平逐年上升。2003年银监会成立时,银行业拨备缺口高达1.34万亿元,到2006年末已缩小到了4547亿元。2007年6月底,工行、中行、建行和交行四大股改的大型银行,平均拨备充足率已高达123.9%。
——盈利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商业银行税前利润从2002年底的364亿元,增加到2006年底的2409亿元。2007年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2544.3亿元,相当于2006年全年利润的84%。
——新机构和新业务层出不穷。新设立了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等专业性金融机构,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稳步推进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积极探索银保深层次合作,电子银行、银行卡、个人理财和衍生产品交易已成为银行业务最活跃的领域。截至2006年末,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交易额达122万亿元,银行卡11.3亿张,银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量4000亿元……
我国银行业的对外形象和市场信心已今非昔比。一些国际媒体和机构对我国银行业的看法,已从2002年的普遍不被看好转变为积极正面。今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全球1000家大银行最新排名,31家主要的中资商业银行全部入选,工行、中行分列第七和第九,这是我国的银行首次进入前十名。截至今年9月30日,在全球前十大上市银行市值排名中,工行、建行、中行分列第一、第五和第六位。与此同时,国际权威评级机构近年来也多次调高了对我国银行业的评级。这些看法和评级的变化,正是我国银行业五年来通过改革获得大发展的真实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