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职工宿舍的阅览室成了员工们的精神家园。记者诸新民摄
有着“中国针织名城”
之称的象山县爵溪街道,现有外来人口3万多人,是本地常住人口的3倍多。近几年,外来务工人员纷纷从全国各地涌来,每年增幅达到30%以上,有些来自外省的务工人员更是男女老幼全村“迁徙”而来。在爵溪,他们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 “外来创业者”。
是什么让一个沿海小镇吸引并留住这么多外来务工人员?昨天,本报记者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到爵溪。
“老板把我们当自己人”
中国宁波网讯 来自江西东乡县的赵润兵是福甬印花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高中毕业后先后到广东、福建等地打工,1999年经老乡介绍来到福甬公司。当时他打算在公司呆半年就回家参军,不料半年下来,他已和这个原本陌生的地方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我们老板非常年轻,当时公司正处在起步阶段,他经常和我们员工一起吃一起住,把我们当成自己人,只要我们有困难,他都会全力帮忙解决。”赵润兵说,当时有一名老乡还是临时工,想把小孩接过来上学,可他联系了好几家学校,都不愿意接收。老板得知后,立即出面跟当地街道和学校协商,很快就解决了难题。后来,每年开学前公司都会通知有子女上学的外来务工人员报名,由公司统一办理入学手续。去年,为解决员工食宿,公司还特意盖了两幢公寓楼。
昨天下午,赵润兵带着我们参观了他们的员工宿舍,在宿舍楼里,食堂、便利店、阅览室、篮球场等生活和文化娱乐设施一应俱全。赵润兵告诉记者,公司平时还经常组织外来员工参加街道举行的各种文体活动,大家的业余生活非常丰富。 “我曾去过别的地方,都没有在这里舒服,来这里比在家感觉还亲切。老板对我们照顾得非常周到,我们工作也更加有劲了。”赵润兵高兴地说。江西两村庄全村迁来
谈起在爵溪务工的感受,来自江西万年县梓埠镇的余允有也是赞不绝口。今年59岁的余允有在老家时曾担任村支部书记,并办了一家珍珠养殖场。六七年前,由于养殖场经营一直不景气,他关掉了养殖场,带着老伴投奔在象山爵溪打工的小儿子。
刚来到爵溪,老余就被这里的务工环境深深吸引住了。 “来这里第一年春节前,当地街道领导就提着水果来慰问我们困难党员。” “来爵溪这么多年,我就遇到过一次劳资纠纷。那是三年前一家针织厂突然倒闭,老板卷款逃跑,拖欠工人70多万元工资,大家都以为讨不回来了,没想到街道和当地劳动部门积极为工人维权,把拖欠的工资一分不少地交到他们手中……”老余如数家珍地说起爵溪的“好”:这里就业门路广、劳资纠纷少、治安秩序好,而且当地人也非常热情,从来不会把他们当外地人看。
因为务工环境好,许多原来在广州、深圳、温州等地打工的村民,纷纷跟着余允有过来。据余允有介绍,最初万年县在爵溪务工的人员不到30人,现在已有1.4万人,其中他所在的龙岗村和相邻的下市村几乎全村男女老少都举家“迁徙”而来,他们已经把这里当成了真正的家。
如今老余不仅是一名外来务工者,还义务担任着梓埠镇驻爵溪街道流动党支部书记。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义务协助街道做好外口管理和服务工作。尽管外口管理工作非常辛苦,但余允有总是感慨: “当地人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我为他们做一些事是应该的。”前不久,在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中,他还被瀛海社区居民高票推举为居民代表。
普通务工者实现“创业梦”
来自江西鄱阳的程见明也与爵溪结下了不解之缘。1990年,年轻的程见明怀揣梦想,只身一人来爵溪的针织企业务工。经过10多年的努力,他不仅掌握了针织服装加工的一整套工序和技术,还实现了自主创业的梦想。
“如果不是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当地群众开放的胸襟,外来务工人员创业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说起这段经历,程见明百感交集。2005年,程见明用积蓄办起了一间针织加工厂,刚开始因为业务不熟,他全靠在当地认识的几个本地朋友介绍,或向以前务工过的企业接点加工业务。期间遇到不少困难,好几次他想放弃,最后在当地老板和朋友的帮助下才咬牙坚持下来。如今,他的锦明制衣厂已发展成拥有50多名员工、年产销值达600多万元的企业。去年,他被评为爵溪街道“十大创业明星”。
不仅如此,在他的带动下,去年他的哥哥和姐姐也在爵溪办起了自家的针织厂。“在这里每个人都能享有同等的创业和发展机会,只要勤奋努力,外来务工人员同样能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程见明说,在爵溪像他这样自主创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已有10多个,另外,在当地针织企业担任中层以上技术和管理骨干的外来务工人员也有很多。
程见明不仅自主创业成功,更令人羡慕的是,他还凭借自身的努力在当地收获了一份美满的爱情———娶了一位爵溪姑娘。如今他说着一口地道的爵溪话,已经完全融入了本地人的生活。
记者诸新民通讯员徐颖峰吴丹红何才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