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区区长马卫光谈“创新”
2007年8月28日上午,中国宁波网邀请镇海区区长马卫光参与对话栏目,与网民互动谈“创新”。以下是文字实录。
网友ACTION问:前阶段我区创新型城区建设工作的现状如何?
马区长:自去年省市召开自主创新大会和区科技发展大会以来,镇海区始终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区作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创新推进经济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区科技创新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宁波市大学科技园集聚科技资源作用开始发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宁波工程学院等一批创新载体先后落户我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创新氛围初步形成,成功创建成为浙江省科技强区。2006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50.14亿元,比上年增长36.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6.02亿元,占区属规模工业增加值的28.2%。今年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91.78亿元,同比增长45%;预计新产品产值率9.1%,比去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
网友枣树问:镇海区在创新建设中要重点把握哪几个方面?
马区长:(一)强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突出自主创新的发展导向。镇海区是宁波市重要制造业基地和生产性港口物流中心,经济发展较快,产业基础厚实,但传统工业和商贸流通业比重较高,产业转型和提升的任务较重。根据这一区情特点,前几年区委、区政府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全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要求全区上下以建设创新型城区为目标,努力强化科技、人才等创新资源支撑,致力于构建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把科技创新贯穿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整个过程。(二)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夯实创新型城区的发展基础一是强化政策支撑。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地方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如《关于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新一轮科技创新10+1工程活动的若干政策意见》、《宁波市大学科技园科技创业鼓励政策》、《关于鼓励企业引进和培养人才的实施办法》、《关于对高层次人才实行政府特殊津贴的暂行办法》等政策措施,并把科技创新作为“十一五”规划的第一要务来抓,编制完成了《镇海区科技十一五行动方案》。二是强化资金支撑。2006年,安排财政科技资金4235万元,比上年增长32.02%,占区本级财政支出比例达到4.1%。三是强化项目支撑。先后引入了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北大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宁波工程化基地、中国软件总公司华东基地、宁波亚创电子创业园、宁波化工设计研究院、中科院兰化所石化中间体国家中心宁波分中心等多家研发机构,这些项目和机构规划、建设工作正在顺利进行中。四是强化人才支撑。2007年我们把人才专项资金提高到400万元,对来镇海就业的本科、研究生在三年内给予200-400/月的房租补贴;设立区政府特殊津贴,给予宁波市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被聘用的专家、宁波市“名校长”、“名教师”以上的专家3-10万元政府特殊津贴。
网友天之骄子问:政府在推进创新创业工作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
马区长:一是切实加快科技公共平台建设,集聚一批创新资源。我区以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区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四大创新基地”,致力于形成集创新源-创业孵化-产业化转化梯度发展于一体的创新链。这“四大创新基地”是:以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为核心,以应用技术研究为主要目标的高端研发机构集聚基地;以北大软件工程中心为核心发展电子信息领域相关产业为主的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以“中软华东软件基地”和中科院兰化所石油化工中间体国家工程中心宁波分中心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以宁波市高校为依托的创意产业基地。目前,集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业人才培育、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四大功能为一体的创意园区开发建设全面推进。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10+1”工程,建设科技创新示范体系。以加快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重点,组织实施十项科技创新示范建设计划。共建设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3家、区重点工程技术中心36家,省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6家,其中国家级3家;组织实施了11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项目;产学研合作联盟建设取得实效,科技中介机构建设效果良好,区技术市场被评为全国先进;建设了农业科研所2个,科技农业龙头示范基地8个。今年我们还开展了新一轮科技创新“10+1”工程,建设和培育一批省市级科技示范项目和企业。三是着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四)以品牌专利等知识产权培育为重点,深化创新型城区的发展内涵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和专利保护工作,把这两项工作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来抓。(五)着力打造创意产业基地,形成创新型城区的发展亮点创意产业是建设创新型城区的重要内容。为此我区规划先行,突出产学研结合的互动机制,加强创意、创新和创造联动,园区、校区联动,二、三产业联动和长三角区域联动。目前,关于推进镇海区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发展创意产业相关政策已出台,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创意产业基地内的镇海科技创意大厦、中软宁波大厦、亚创楼群等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正在顺利推进。大学科技园将依托周边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等科研院所形成的配套软环境,汇聚数码、电子信息、软件研发、动漫、工业设计等创新创意产业,在宁波中软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必将成为宁波市创意产业始发地和创新场。
网友甜甜问:我区在创新建设中,是如何加强产学研合作的?
马区长:这几年我们着力构建了“一府二中心三校四所”和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科技合作框架,每年开展1-2次针对产业特色的科技合作洽谈会,自2003年以来分别开展了以机电产业、化工及新材料、电子信息科技为重点的科技合作洽谈会,累计签订合作项目145项,技术交易额6700万元,为我区提升产业、产品层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四是深入实施区域科技人才“3+1”活动,加大招才引智力度。组织开展了与镇海籍院士等高层次人才、驻镇海省部属大工程和驻镇海高校、科研机构联动的区域科技人才“3+1”活动。一批关心桑梓的镇海籍院士、留学人士、商界名人等为我区出谋划策;企业在人才上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去年共引进人才1877名,以项目为载体的柔性人才引进276名,在企业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1个,引进了一批国外人才和高层次人才。
网友春天花问:镇海在创新建设中,是怎样重视品牌建设和专利保护工作的?
马区长:以品牌专利等知识产权培育为重点,深化创新型城区的发展内涵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和专利保护工作,把这两项工作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来抓。在品牌建设方面,制订了《镇海区推进全区品牌建设若干意见》,大力鼓励引导企业创建品牌,以质取胜,以优取胜。2006年新增省级名牌4只,市级名牌7只,市级以上名牌累计达到28个;新增国家免检产品2只,累计4只;新增省著名商标2件,市知名商标8件,累计分别达到12只、28只。2006年,推出镇海区政府质量奖评定工作,有3家企业被评为区首届政府质量奖。在出口贸易中,品牌商品出口稳步推进,全区有29家企业拥有境外注册商标,约有1亿美元的品牌商品出口。在专利保护方面,专利意识进一步得到提高,年专利申请与逐年攀升,去年专利申请量突破500件,授权量达到202件,特别是其中发明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都达到了历年新高,专利示范建设取得新成效,建设了10家省市区各级专利示范企业,一批专利申请大户出现,专利产业化成果形势喜人;专利产品产值占高新产品产值的比例达到30%。
网友雨心问:下阶段我区创新城区建设工作的重点、难点在那几方面?
马区长:下阶段,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建设“三大平台”,集聚创新资源。一是建设为区域块状产业服务的科技研发平台,集聚一批科技创新源。加强科技合作,建设一批企业研发中心和产业创新服务中心,重点建设宁波市大学科技园。二是完善有利于成果转化的科技合作平台。分别从政府、产业园区和企业三个层面,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关系,致力于提高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三是构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引进培养平台。吸收培养一批创新型人才,加大招才引智力度。(二)落实“三大战略”,提升竞争能力一是实施专利战略,加强专利申请与保护,为科技创新建设良好环境。二是实施信息化战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三是实施品牌战略,尽快形成一批以自主创新为支撑、以知名品牌为标志,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企业集团和产业群的知名品牌。(三)做强“三大体系”,服务产业集群一是构建绿色化工技术支撑体系,加快建立区域循环经济绿色技术支撑。二是推进机电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和产品升级支撑体系,组织实施一批有市场竞争力,支撑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攻关,促进装备工业发展。三是建设好以“宁波市大学科技园”为核心的创新链支撑体系。建设好宁波市大学科技园,按照“一园多基地”的布局方针,着力打造好“四大创新基地”。(四)完善“三大机制”,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完善人才创新激励机制。确立引进和培养并重观念,加强引进和培育创新型人才,开展创新型人才评选活动,激励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营造全社会创新的良好氛围。二是完善目标考核激励机制。探索建立适应我区科技发展要求的科技考核指标体系,继续实施《镇海区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激发有关部门、镇(街道)和企业主体积极性。三是完善科技政策激励机制。加大政府和企业二方面的科技资金投入,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4%以上,引导企业科技投入比例为1:8;改进公共财政的扶持和导向机制,加大对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基础条件、新产品开发、成果转化等公共服务平台的扶持;出台鼓励创新的政策文件,坚持鼓励和规范并重原则,快速、高效、有序打造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品牌。
网友友友问:如何进一步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马区长:一是引导企业加快由“镇海制造”向“镇海创造”转变。以块状经济为重点,引导企业大力实施专利战略、信息化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今年力争建设专利示范企业2家,专利授权数250项以上;力争培育省、市级信息化示范企业3家;新创建区级以上企业工程中心4家,累计达到40家。二是加强对产业共性技术联合攻关。组织有关石油化工及下游产品开发研究,不断延伸产业链,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化工产业;组织清洁生产相关技术应用研究与推广,服务于化工及新材料产业发展;组织并支持对轴承、紧固件、液压马达等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大力推进产品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提升。三是加强行业的互助自律和资源共享。抓紧在紧固件、轴承、液压马达等行业建立行业协会,并建立信息沟通、检验检测等共享平台,更好地服务企业。四是建立扶持引导和激励机制。建立激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的“牵引机制”、帮助企业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机制”、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培育机制”,激发和引导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建设创新型城区提供政策保障。
网友西河问:在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方面有什么举措?
马区长: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创新型人才资源配置。建立创新型人才评价管理机制,完善创新型人才选拔任用和创新成果申报等机制,促进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同时加强人才有形市场建设,建立紧缺人才开发目录,动态发布紧缺人才供求信息,引导创新型人才的合理流动。对创新型人才,采取“特殊人才特殊政策”的办法,不断提升我区创新型人才队伍的数量与质量。二是围绕产业发展,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围绕区域内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政府资助、政府选送为引导,以合作培养、委托培训为基本模式,加快推进“专技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积极推荐高层次人才入选省“151”和市“4321”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拔尖人才培养工程”,扩大人才培养规模,集聚创新人才资源。三是加强“3+1”区域人才合作,推进柔性引才。依托宁波大学、中科院材料所等科研院校和镇海炼化等大工程单位的人才和科研资源优势,实现人才和科研资源共享互补;发挥好镇海籍外地人才的作用,鼓励海内外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入股、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柔性流动方式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方面有什么举措?一是构建以功能共享为目标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鼓励创建国家、省市、区级创新服务中心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对列入国家级、省市级、区级创新服务中心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分别给予重奖。今年我区要引进高端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10家以上,建设产品检验检测共享平台4家以上。二是构建以提升产业层次为目的的信息化服务平台。鼓励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鼓励面向中小企业的ASP平台建设,构建面向全区乃至全市的“1+X”的应用服务体系,为加快发展块状经济服务。三是构建以产学研为纽带的科技合作服务平台。实施新一轮科技创新“10+1”工程,以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建设为重点,全面实施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国家级项目申报等10项科技创新示范建设计划;完善“一府二中心五校四所”合作机制,创新合作方式,深化合作内容,增加合作成效。四是构建以扶持创新型企业为主旨的融资服务平台。通过半年时间的努力,我区民营担保公司已增加到4家,加上原有国有控股的联合担保公司,5家担保公司合计资本金达到1.1亿元。按照“财政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思路,重点支持一批科技创新成长型企业。推进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以重点块状经济行业为载体,创新金融服务形式。积极引进风险投资机构与我区科技创新型企业合作,推动我区创新型企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