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哈利·波特》小说终结篇的火爆推出显然证明了一点:在如今全球通俗文化盛行的大背景下,《哈利•波特》系列已经成为某种文化标志。风靡世界的势头甚至让那些古板严肃的文学评论家们惊呼“天哪!”,反正不论你是不屑一顾,或是嗤之以鼻,从城市到乡村,从西方到东方,抵挡不住的依然是有着灿烂童心或童心未泯抑或附庸跟风之众对它的疯狂迷恋,所谓的意识形态差异与文化隔阂似乎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尴尬与可怕,希腊罗马神话式英雄主义的套路依旧在时鲜魔幻般绚丽的包装下大放异彩,神秘主义、魔幻元素、成长与叛逆、友谊与爱情、正义与邪恶、仇恨与宽容等等一系列通俗文学元素糅合在一起产生了绝妙的“化学反应”,有些人视其为信仰,有些人把它当童话,还有更多的人相信在其中找回了童年的乐趣与记忆。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它似乎宣扬的是一种人性最真实最朴素的价值观,关乎家庭与社会,生命及死亡。罗琳并没有刻意挖掘所谓的人性黑白,也许她也的确做不到,但她确实能让读者在白纸黑字的冒险中寻找到自我,从而影响甚至定义我们的生活所向。霍格沃兹魔法学校的七年只是一个轮回,但经历了这些后下一个七年,我们或许才能体味出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可贵。
无论文学评论家是否喜欢,至少有一点他们予以了认可:《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赋予那些心怀梦想、富于想像力创造力的人们两翼飞翔的翅膀,你可以说是抛砖引玉,也可以说是被点化升华,小说的精彩与神奇总是能给你想要的。当然,也给了好莱坞的电影公司想要的。
几乎每一部热门畅销小说都能引起电影公司的注意,然后是签合同买版权,拍摄,宣传,发行,紧接着是观众的恶评,作者的不平与埋怨,历来如此。不过这次是个例外,这个例外让英国制片人大卫·海曼与J·K·罗琳在数年后仍然会从梦中笑醒。导演克里斯·哥伦布带领着经验丰富的好莱坞制作团队开始了新的创造,他们凭借出色的美术功底与高超的特技效果,真实可信地在银幕上创造了小说中让人梦回萦绕的魔法世界,从对角巷到霍格沃兹,从魁地奇赛到魔法棋盘,一幕幕让人目眩迷离的场景征服了所有喜欢或不喜欢原小说的观众。影片中演员的演绎切合了大多小说读者心目中的形象,票房的巨大成功也让罗琳女士和华纳公司赚得盆满钵满,好莱坞强大的商业运作使得那个额门有着闪电形疤痕的男骇飞到了世界各地,也让更多从电影院出来意犹未尽的观众走进书店捧起了厚厚的小说,一切都令人感慨,让人惊讶。
其实客观来讲,电影版《哈利·波特》缺失了不少原小说的精彩细节,而它却在现代电影科技艺术层面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主人公所处的非古非今的魔法社会,到惊心动魄的魁地奇赛,特效公司别出心裁精心设计制作的梦幻影像都显得毫无瑕疵;不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汇集了全英国最具实力派演员的加盟,标准英式发音的对白,栩栩如生的人物再现,丰富多样的导演风格,一如既往的精心制作,让人不由产生了先有电影还是先有小说的庄生梦境。
这就是“哈利·波特”,一个在文学界和电影界都获得成功的“大难不死的男骇”,他不仅在小说和电影中惩奸除恶力挽狂澜,也在现实中给我们带来更多积极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你可以说他只是个脱离现实的虚拟人物,但当你看完所有的小说和电影之后,在你失落与迷茫的时候,凝视窗外,你会看到那个额头上有着闪电形疤痕的善良的勇敢男骇正向你微笑……白术亭/文
|